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地域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标志的"新时代"战略场景,对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路径等进行探讨。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地理学等迅速传播,武术的地域文化属性逐渐为武术理论重视。从2003年始,上海体育学院博导郭志禹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团队依据主流地域文化分类将中国武术勾勒为14个宏观层面的武术文化区域,分别以之作为博士论文主题进行相应研究,此后,关于武术文化地域属性探讨逐渐构成二十一世纪中国武术研究热点之一。当前,中国武术根深叶茂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内涵正持续吸引着研究者深度聚焦,但是,方兴未艾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同样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中国武术迎来了新的发展起点,从"新时代"宏观战略语境出发,精心探索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科学路径,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武术文化发展格局,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显然都较为突出。长期以来,"关于个性、共性以及互动研究的缺失"问题就一直存在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领域。选取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类型进行比较,以武术技术、理论、制度等常规元素为科研引线,针对特定地域之间的地缘关联、资源关系、战争移民、商贸交通、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等历史交织展开梳理、探讨,透过其彼此之间存在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感知、把握相应地域武术文化的演变、交融,将会相对全面、客观地揭示地域武术文化之间的相关现象与问题,更为辩证、深入地论述相应地域武术文化的个性特征与内涵。地域武术文化之间的比较,可以选择多种视域,采用多种不同维度。就宏观视域来看,不妨从大众习惯的地理方位入手,选取若干东西南北方位各具代表性的地域武术文化进行比较;从中观视域而言,可以重点在两个相关地域之间全面展开;以微观视域而论,可以针对同一种地域武术文化某几个局部地区或武术支系进行发展比较研究。\地域武术版块构成了中国武术整体,传统武术又是中国文化的有机内涵,所以,把地域武术版块置于中国文化整体体系,从中国文化大背景探讨地域武术版块与武术文化体系的历史互动与特点、共性,将不失为当代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一种新的方向,而且还可为当代中国武术文化整合发展提供积极思路、经验,由此延伸的相关求解与重构,对于地域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武术文化研究则更具战略意义。传统地域武术文化议题的求解、重构以及当代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拓展、延伸实践,都面临着历史文献与参考资料相对缺乏的共性难题。为此,地域武术文化研究需要透过古代文化信息海洋找寻相关武术历史印记,从厚重久远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中挖掘地域武术信息并进行提炼、解读。另外,也可重点参考以拳种流派为中心的研究思路,从活态、具体、本真的生活场景中,围绕特定拳种流派代表性人物与其他拳种流派武术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立体呈现"创立拳种、形成流派、传承武术、弘扬文化"的新时代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动态图谱。关注以武术人为主体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实质上已触及到中国武术的"文化自觉"命题。当代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文化自觉",可以参照下述思路相应展开:第一,在中华伟大复兴宏观语境中,如何以地域武术为文化基石和特色平台,直面西方体育文化张力、提炼武术文化个性,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已成为当前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突出主题和重要内容。第二,从近代以降中国转型视角"照着讲、借着讲、接着讲"地开启百年转型历程中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从百年转型角度实证当代中华伟大复兴,有可能会形成今后地域武术文化一个全新研究方向。第三,"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国际武术版图构建,是当代地域武术文化研究面临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命题。关于上述认识的推进与尝试,亦将构成新时代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三条并行不悖的"文化自觉"主干路径。研究结论:1.基于"新时代"的战略场景,对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路径等进行相关探讨,尤为必要。2.选取不同地域武术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客观揭示地域武术文化综合联系,深入论述地域武术文化个性内涵具有积极现实意义。不同地域武术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问题是地域武术文化无可回避的一个现实焦点,也必将构成新时代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大有可为的一种创新路径。3.从中国文化大背景探讨地域武术与武术文化体系历史互动,基于文化整体观展开地域武术文化新旧议题"求解与重构",可以参考以拳种流派为中心的研究思路,通过拳种流派发展过程中的武术人线索,呈现"创拳、成派、传武、弘文"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立体动态图谱。4.坚持以中国武术文化为中心,以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体现中国武术文化个性、阐释中国武术转型历程、建构国际武术文化版图,是"新时代"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文化自觉"的主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