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调补脾胃法的应用经验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补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措施,《难经》中就有"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的观点。 对于治虚,前人就有"补先天"、"补后天"的不同,但家父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且先天需要依赖后天的滋养,后天失养,则可变证百出,其它脏腑虚损丛生,所以临床上尤其重视补益后天。通过调补脾胃的起到益气、生血、化湿的作用从而补益它脏。家父在临证时非常重视也善用调补脾胃的方法,现就他对该法应用的经验整理并总结。
其他文献
免疫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炎症递质、细胞因子及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T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免疫调节细胞是决定免疫内环境稳定的一个中心环节。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 CK)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也是当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观测清肠化湿、生肌敛疡中药口服、灌肠和对照组干预后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病变组织中IL-8、IL-10、T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一般认为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发生了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变厚的疾病。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多不能根治,而中医传统治疗多用辨证分型。随着内镜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的进展,笔者开展镜下观察胃黏膜状态和HP测定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提高诊断水平、辨证能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指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故中老年人多发此病。本病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也可两者并存。有的呈隐袭性、发现时即为本病。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常有家族中呈发病集中的趋势。本病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故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亨德主任是浙江省名老中医,善治消化系疾病
廖志峰主任是甘肃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甘肃省第二、三批师承工作指导老师,是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主任医师。从医四十余年,在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省中医院进修期间,有幸跟随廖主任学习,兹就廖主任中医治疗不寐论治经验做一介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脾胃互为表里"。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经脉篇》说:"脾,足太阴之脏,……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便后矢气则快然如衰。"同时脾胃常与它脏合病,故言脾胃病全身,其范围甚广,涉及脏腑居多。证候表现多端,现代医学所谈的消化系统疾病,仅属于中医所谈的脾胃病之一。
本文分别从药方组成、功效、主治、用法、方解、加减等方面论述了 三叉神经镇痛汤、镇痫汤、胆囊清解汤和乳糜尿验方的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体表之五官九窍通过经络血脉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相联系,然胃为五脏之本也,脾胃为中土之脏,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六腑中作用尤其重要,李东垣亦认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导师袁红霞根据东垣之观点,在临床上运用补脾升阳法治疗数例较顽劣之九窍疾病,均效卓,现择例介绍。
AP属中医的腹痛、胁痛、脾心痛、脾热病、结胸病等范畴,轻症易于治疗,重症病例病情凶险,进行性加重,并发症多且预后不良。研究表明,以"通里攻下"为代表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能从多种途径阻断重症胰腺炎的发展。大量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性调查浙江省中医药大学三家附属医院二年(2003-2006)AP病历203份
AP是临床较难得到快速准确诊断的疾病之一,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指出临床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近20多年来对AP的严重度评估有了很大的进展,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Ranson、APACHEIIH和CT评分系统,有必要了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胃电图可以准确记录胃的生物电活动,它包括体表胃电图与体内胃电图(包括粘膜、浆膜面),由于后者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故临床上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大量研究文献已证实体表胃肌电与体内记录的胃电活动的频率是一致的,因此体表胃电图(EGG)作为一种无创性、无痛苦的检查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是通过上腹部胃的体表投影位置记录胃电活动的。目前的研究表明:体表胃电图在胃肠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后的疗效判断方面有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