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MSC.Super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模型,研究了管材扩径过程中使用不同角度的锥形芯棒对扩径后管壁尺寸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芯棒角度的增大,扩径后管材壁厚的减薄量呈减小的趋势;管材壁厚沿其长度方向起伏增大,尺寸变得不稳定.
【机 构】
: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2
【出 处】
:
Lw2013第五届铝型材技术(国际)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MSC.Super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模型,研究了管材扩径过程中使用不同角度的锥形芯棒对扩径后管壁尺寸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芯棒角度的增大,扩径后管材壁厚的减薄量呈减小的趋势;管材壁厚沿其长度方向起伏增大,尺寸变得不稳定.
其他文献
在铝合金型材挤压生产过程中,模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模具结构,是产品成型和尺寸精度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控制空心铝型材的焊缝组织和力学性能方面尤其重要.而模具加工是实现模具设计者的理念和保证模具结构精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加工设备的性能和精度的限制,再加上加工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往往是使制造出来的模具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给后续的挤压生产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也使得有些产品的交货日期延误.利用现代化
现行各模具厂、铝材厂所流行的挤压模具三维图的绘制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先绘出桥位,对桥位的尖角处进行倒圆处理后绘出分流孔,最后对桥位与分流孔衔接位进行倒圆。另一种是先绘出分流孔,再做出桥位,最后对尖角位进行倒圆处理。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和基本流程。先绘分流孔方法,在变化圆角的位置,小圆角与大圆角分辩清晰,衔接顺滑,小圆角与大圆角过度位短,容易加工。而先绘桥位方
铝型材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要求高以及交货期短,这样的市场环境势必对模具加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模具上机一次合格率、延长模具的寿命和缩短模具开发周期是的模具加工的关键,本文针对模具加工过程中容易被忽视而又关键的细节问题进行了分析,供行业工作者学习与参考.研究表明,选用镶圆刀粒的铣刀可提高被加工品的表面质量及减少热处理缺陷;模芯上下空刀使用CNC加工,可提高效率,同时减少加工成本
采用QForm-extrusion挤压模拟软件,模拟运算了薄壁实心大断面和普通空心断面型材的挤压过程,分析了二种断面挤压过程的模具应力、变形和金属流动、出料及尺寸变化情况.通过实际验证,模拟运算与实际挤压结果基本一致,QForm-extrusion软件挤压模拟数据对铝型材挤压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介绍了使用QForm-extrusion模拟铝型材挤压工艺的实际应用.由于金属材料流动不均匀,铝合金在挤出后可能会发生的扭转和弯曲现象.模拟的目的就是预测这种不合理的变形并找到方法使不合理的变形最小.软件对于型材挤压有专门的操作界面,能快速导入几何模型,还可以自动识别工作带且把他们参数化,易于修改调整,不需要返回到原始的CAD模型.通过工作带编辑器对工作带区域长度进行修改和优化,可以得到均匀一
近年来,铝挤压技术获得了飞速的进步,无论在挤压设备及其生产线方面,还是在产品的生产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在论述了现代化挤压生产线的特点之后,着重介绍了一种由德国SMS和Junker公司共同研发的铝挤压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与CADEX系统.该系统包括MIDIS(管理信息及故障诊断显示系统、CADEX(计算机辅助正向挤压)和Plcos(过程信息及控制系统),能够实现从接受产品合同
基于LS-DYNA软件平台,对6061-T6铝合金汽车前碰撞横梁拉弯成形过程中回弹量进行模拟;研究了预拉力、补拉力和摩擦系数下对回弹量的影响,并对拉弯模具弧面进行修正以补偿回弹量,最后进行试验验证.其结果表明:预拉力的变化影响型材横截面内的应力分布情况,随着预拉力增大至Aσ,s时,回弹减小;在一定范围内,补拉力从Aσs逐渐增大时,补拉力愈大,有利于减少拉弯型材的回弹量;摩擦因数越大,回弹量逐渐增大
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有限元法,对一种高密齿散热铝型材的挤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挤压过程中金属流动的速度场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具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导流腔、工作带设计以及增加阻流块,使挤出型材各处流速控制在11.35±0.37mm/s范围内,保证了挤出模口型材的流速均衡.
基于Simufact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了空心铝型材分流模挤压过程的计算模型,并以一幕墙型材为研究对象,对挤压过程中的应力场、应变场、温度场及速度场进行了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模具进行修正,最后得到合格的产品.
基于HyperXtrude铝型材模具热挤压仿真系统,主要以带长悬臂的型材为例,对初始方案的稳态流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型材出口处的金属流动速度及模具结构的变形(包括上模模芯的偏移与下模工作带的弹变引起流速变化),指出模具挤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做出合理性建议,以达到尽可能地减少试模次数的目的,从而缩短开模周期并降低模具试模及维修的相关费用,提高模具寿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