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在居住文化上形成了独特的聚落风格,但建筑技术的均一化逐渐侵入乡村,在发展旅游的规划背景下,亟需对现有新旧房屋进行新一轮的更新和再利用设计.本文通过对滴水村三个屯的实地调研与访谈,研究瑶族建筑的演变与仍具价值的空间、布局及要素,对重塑乡土文化价值和提高传统建筑居住品质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对不同类型的房屋提出不同程度的转型与再利用设计的策略,从而更好的保留瑶族建筑智慧,推动旅游政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在居住文化上形成了独特的聚落风格,但建筑技术的均一化逐渐侵入乡村,在发展旅游的规划背景下,亟需对现有新旧房屋进行新一轮的更新和再利用设计.本文通过对滴水村三个屯的实地调研与访谈,研究瑶族建筑的演变与仍具价值的空间、布局及要素,对重塑乡土文化价值和提高传统建筑居住品质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对不同类型的房屋提出不同程度的转型与再利用设计的策略,从而更好的保留瑶族建筑智慧,推动旅游政策.
其他文献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其特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核心原则,第一是以人为核心,第二是以自然为核心.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结合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一条以“人本观念”出发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针对当今建筑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由工匠与手风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框架.本框架基于既有的关于白族的建筑人类学研究、民居田野考察以及工匠访谈成果,试图导出一个完整的白族(建筑)工匠系统,着重近世大理一带的建筑遗存和工匠经验,并基于这些元素探索白族工匠的内在精神,以期为现世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支撑和依据.
中国古建筑,是指在古老中华民族未接受西方文明决定性影响之前(具体指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古文化主导下产生的相关理论和体制,以及制作方法而建成的建筑.现代人称之为“古建筑”.现在仍能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无疑就是中国古建筑遗产了,通过它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古建筑文化昔日的辉煌.
河南浚县碧霞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浚县知县蒋虹泉主持兴建,历时21年落成.碧霞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集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体,数百年来它既是吉祥、慈爱、圣洁的象征,又是人们传承生命情结的一个载体.但是迄今为止,学界、民间对碧霞宫建筑群本身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研究力度较弱.笔者广泛采集,细究条理,立足“中华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这一大命题之上,从碧霞宫严谨宏大的
本文以辽南海岛渔村住居为切入点,基于调研分析,提炼出四种住居类型,包括居住型、出租型、半经营型、完全经营型.并在聚落、单体层面分析其问题所在,进而围绕渔民的生活、生产模式及其特定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基于多维适应理念,推演渔村住居建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及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而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居民群体归属感的培育与发展是影响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从总体上获得重庆市典型小城镇居民群体归属感的状况,然后利用spss统计分析了影响社区归属感的相关因素,进而了解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条件下居民群体归属感的差异,以及对邻里关系、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群众参与度、群众满意度等
论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牧区村落为对象,讨论位于沙地环境中的蒙族村落更新策略.认为该类村落尽管以蒙族为主要民族构成,村民保留了传统放牧、耕作的生活方式,但村落民族文化缺失.本文梳理蒙族传统文化中的典型色彩、纹样以及符号,提出更新项目库,并重点将其用于院落、街道景观以及小平与设施的更新中,旨在实现村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福建平潭在作为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并叠加了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双政策优势下,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海边独特的石头厝式建筑也面临着生死抉择,在过去对当地来说只是为了抵抗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今在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下建筑形式花样百出,石厝意义何在.平潭北港村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势,避开了越来越趋同化的建筑风格,选择了保留传统建筑,也为自己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果阳社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体现了适应性规律,适应性规律包括社会、自然、人文适应性三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塑造了果阳社区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本文从这几个适应性角度对果阳社区传统民居进行分析,希望为地域文化的延续做一点贡献.
本文以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罗城寨洲屯为例,探索罗城寨洲夯土民居的独特性及发展前景,在尊重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前提下,调查场地现状,延续少数民族居住布局,深挖夯土文化,目标是再生与传承罗城寨洲夯土传统民居的非物质文化与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