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卫生填埋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填埋过程中产生高浓度渗滤液,若渗漏进入地下容易造成环境风险.以天然钠基膨润土为主要原料的膨润土衬垫有渗透系数小、抗老化等特点,并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但吸附污染物性能有限,无法阻止渗滤液中污染物通过分子扩散等方式进行传递.添加一定量有机膨润土能增大衬垫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减少污染物通过分子扩散方式进行的传递,阻滞污染物的迁移.利用柱实验可评价不同衬垫阻滞污染物性
【机 构】
: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有机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5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生填埋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填埋过程中产生高浓度渗滤液,若渗漏进入地下容易造成环境风险.以天然钠基膨润土为主要原料的膨润土衬垫有渗透系数小、抗老化等特点,并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但吸附污染物性能有限,无法阻止渗滤液中污染物通过分子扩散等方式进行传递.添加一定量有机膨润土能增大衬垫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减少污染物通过分子扩散方式进行的传递,阻滞污染物的迁移.利用柱实验可评价不同衬垫阻滞污染物性能,但实验周期较长.应用适当的传质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污染物在衬垫中的传递过程,为填埋场衬垫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以CTMAB改性有机膨润土为主要材料,选取苯酚、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菲为建模污染物,应用含水平对流、扩散和吸附的一维传质模型研究含不同量有机膨润土、不同厚度衬垫对污染物迁移的阻滞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秸秆及其衍生的生物炭两种还田方式的固碳作用及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实验选择了水稻秸秆生物质作为原料,并采用厌氧慢速热解技术制成生物炭,按照一定的添加比例,将秸秆和生物炭施入中国五种典型土壤,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短期室内培养试验,测定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生物炭的固碳量。试验结果表明:500℃下制备的生物炭(BC500)施入土壤后,和空白对照相比,五种土壤的CO2和N2O累计排
大气中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是人为源或天然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在大气中氧化而生成的.本研究选取了(13C2)m-Xylene-15N0光氧化反应体系,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室内温控烟雾箱实验。颗粒物的化学组分通过在线高分辨吃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测定(HR-ToF-AMS,Aerod
1982年Taylor 证实了硫化矿矿藏区CS2、COS 浓度值的异常与地下硫化矿床分布有关.Good,Hinkle、Hale等均证实硫化矿氧化分解时放出CS2、COS等气体,褐煤仓在贮放过程中会产生CS2.人们开始探索这些CS2的成因。提出人为活动形成的碳硫作用可向大气污染转移,地表碳硫物质作用生成二硫化碳的硫源是Sn2-,地表碳硫物质作用生成二硫化碳的主体碳源是羟基碳。本文表征与证明了:正电性
近年来北京雾霾事件频发,以冬季最甚,严重影响首都经济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以清华采样点2012年2月4日至3月4日1个月采集的PM2.5样品为例,研究北京冬季PM2.5化学组成及污染特征.PM2.5平均浓度为95.3μg/m3。24小时平均浓度的变化范围为8.4~244.5μg/m3,最高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日均PM2.5浓度限值(75μg/m3)的3.3倍。研究期
随着中国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要求提高,对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也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其中储氧材料又是尾气净化催化剂中的关键材料.传统的储氧材料是Ce-Zr复合氧化物,但是其储放氧性能有待提高.自从M.Karppinen等发现ReBaCo4O7+δ(Re=Dy,Y,Tb,Lu)具有优良的储放氧性能,对此类复合氧化物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是ReBaCo4O7+δ的热稳定性不好,以Al部分取代Co可提高R
2012年对贵州省典型酸雨城市(贵阳、遵义、安顺、都匀)PM2.5按季度进行采样,研究了其质量浓度、阴阳离子及微观形貌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PM2.5的日均浓度为12.8~202.Oμg/m3,在不同季节均出现超标,最高超标率达100%,从季节上看,冬春季PM2.5的污染较夏秋季严重;PM2.5在PM10的比值范围为51.6%~89.5%,平均70.8%,表明PM2.5在PM10中占有较大的
本研究按照网格布点原则,在华北地区设置90个采样点,采用基于PUF的被动采样器,进行为期90天的采样观测。样品经索氏提取、净化和浓缩后,使用GC-MS(负化学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除了位于天津的某电了垃圾拆解场和北京-天津等人口密集地区以外,华北地区大气中低溴代PBDEs浓度普遍较低;也远低于2004年秋季在中国的观测。说明华北地区并无低溴代PBDEs的大规模生产,而主要来源于相关产品的使用或拆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新的土壤多表面热力学形态模型,在过去多表面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双点位法仔细考虑了金属离子在土壤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以Cd(Ⅱ)和Pb(Ⅱ)两种在土壤中迁移能力差异较大的重金属离子为研究对象,选择中国三种代表性农业土壤(江西红壤、南京黄棕壤、黑龙江黑壤),建立了Cd和Pb在三种土壤的多表面形态分布模型. 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金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pH值、离子强度)在土壤上固/液相间
本文采集研究区土壤样品269份。采样点主要分布于大田土壤,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选取重金属Cu,Zn,Cr,Pb,Cd,As和Hg作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
本文通过麦苗根部从水溶液中吸收和体内转运有机污染物4-氯-3-甲基苯酚(CMP)的动态过程来阐明植物吸收进入其体内的有机污染物对植物自身产生的毒性效应抑制其持续吸收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进入麦苗体内的CMP对麦苗产生了毒性作用,并减弱了麦苗吸收、体内转运动力(蒸腾流)、降低了麦苗的根细胞膜通透性从而使根部吸收、累积CMP变慢,由根部向茎叶部转运速率也迅速的下降。麦苗中CMP累积造成的毒性对麦苗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