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只有产业不断地演替,才能保持区域持续发展的动力,并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地方产业分叉不仅能够培育出新的产业,而且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产业分叉成为众多地理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经济地理学的最新进展,尤其是演化经济地理学则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方法工具,产业分叉是其中重要的研究主题。国际上已有学者对产业分叉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在关于产业结构演替的"专业化—多元化"之争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多样化"的概念,在理论上坚持区域新产业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即本地出现的新产业往往来源于技术上相近或者相邻的行业。他们利用就业、贸易、专利等面板数据,从宏观上研究了新产业和现有的产业存在多大程度上的相关性。这种以计量为主的研究,仅仅分析了新兴产业与本地已有产业在结构上的关联。而要深入探究本地新产业形成的内在机制,需要综合集成专利、调研访谈等数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案例研究,这也成为近年来产业分叉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但是当前的计量和案例研究,他们仅仅狭隘地将产业发展等同于技术变化,并没有揭示影响产业分叉的相关因素。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及其产业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产业分叉的主体,及其作用程度和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是推动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探究它们在产业分叉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孵化和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武汉光谷为研究区域,通过GIS空间分析与典型案例研究相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与调研访谈相结合等分析方法,研究生物产业在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上分叉演化过程中,本地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作用模式、途径和机制。研究表明:(1)在光谷产业分叉过程中,武汉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全球创新和产业资源转化为本地产业技术基础的中坚力量;(2)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大学科技园成为推动中国大学参与本地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