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训练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提高训练质量、运动员能力和成绩的训练方法。我国田径竞走、中长跑等耐力项目运动员进行过多年的高原训练,教练组在训练理念、训练方法以及科研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中国竞走队在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合理运用高原训练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夺得1金3铜的成绩。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我国竞走运动员刘虹、吕秀芝、王镇等表现突出,夺得1金2银的战绩。中国竞走队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取得2金2铜1四2个第五的优秀战绩。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和系统的训练、全方位的保障紧密相关,其中,冬训和夏训阶段的高原训练是系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运动员能力储备的关键阶段。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外的大量文献和这些成功的训练案例,探索高原训练的规律,丰富和发展耐力项目高原训练的理论,并为丰富中国竞技体育的训练成功案例做出贡献。本研究以里约奥运会冠军刘虹的赛前高原训练为例。采用个案跟踪调研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刘虹的训练,重点跟踪了2015-2016年冬训和夏训的高原训练,并展开详细论述。刘虹的竞技水平是经过长期的、系统地培养逐渐发展和保持的,符合运动训练学多年训练的要求;并且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2015年6月6日还以1:24:38的成绩创造世界纪录(LaCoru?a),这与她多年的、科学的训练计划安排和训练内容及质量是密不可分的。从奥运会和世锦赛的比赛分段成绩,即节奏就可以看出刘虹具备很强的速度控制能力和后程冲刺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有氧耐力基础之上的,其战术分配采用的是逐渐加速型。例如里约奥运会,前10公里从4分38秒/公里,增加到4分29秒,均匀加速,后程继续加速,仍控制在10秒左右,至18公里时,提到4分20秒,最后以4:20秒/公里的势力冲刺。全程平均强度4:26,强度基本是专项速度训练的节奏,因此,她非常适应此节奏,肌体乳酸堆积较少,这就为最后2公里的冲刺加速奠定了决定优势。2015年世锦赛中也是如此,想比奥运会的保守战术,她此次比赛起步就相对比较快,前10公里用时44:19(奥运会比这个慢了1分多),然后稍作调整,跟随行进,最后5公里又开始了积极加速,平均节奏为4:25-4:16/4:21,和同伴吕秀芝并肩到最后冲刺入场。这主要是主场作战以必胜的战术走法,因此成绩不太理想,关键是名次。正因为前程其平均走速节奏把控良好,和赛前训练节奏(4:20/Km)一致,因此,肌体适应比赛节奏,未产生较多的乳酸堆积。说明雄厚的有氧耐力基础为后程的冲刺奠定基础。备战2015年冬训的高原训练,刘虹到达丽江的第一周训练量不大,前三天10、12、15公里,强度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70%左右),且波浪式交替明显,一周结束时,第五天的测试20公里1:42:41,平均强度5:08,血乳酸值为2.8,说明肌体适应快,具备发展有氧耐力的准备。刘虹第一周总走量120公里,总平均强度5:15/公里。第二周开始,走量提高到最大走量(30公里),但合理的控制强度,在5:15左右,约70-80%的强度(参照2015周期)。周总量也提高了15公里,并且保持2小时的身体素质训练,穿插了4次专项速度耐力课,首次是2个1000米的快走,平均4:30左右,第二次2公里,平均4:35;第三次3公里,平均4:50;第四次5公里,平均4:47。且最后3公里和5公里专项速度耐力间是最大的一堂耐力课,30公里。第三周总量140公里。但从单次训练量和强度来看,均有提高。例如,周一增加了上坡走10公里,下午的专项速度耐力课为5个1000米,节奏平均为4:30左右,最后一个达到了4:13秒。第二天安排的长距离有氧25公里,作用和目的同前。另外3次身体素质训练课,有所侧重,一次是基础力量,两次是速度力量。一堂30公里的有氧耐力大课,也安排在周五,节奏和强度提高,平均为5:03,比上周平均提高6秒,总时间提高3分钟。但是,总的内容性质上仍为有氧基础耐力训练。2016年夏训的高原训练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了一定的系统性,但是,基础扎实,仍然保证了训练负荷控制的合理性,为里约奥运会夺冠奠定了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