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讨乙烯利褪绿处理对沙田柚果实品质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乙烯利(500μL/L,1000 μL/L,1500μL/L)处理后20℃下贮藏的沙田柚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维生素C含量以及果皮和果肉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相比,乙烯利处理显著
【机 构】
:
School of Life Scienc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出 处】
:
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乙烯利褪绿处理对沙田柚果实品质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乙烯利(500μL/L,1000 μL/L,1500μL/L)处理后20℃下贮藏的沙田柚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维生素C含量以及果皮和果肉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相比,乙烯利处理显著加快了沙田柚果皮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的下降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积累,促进了果皮转黄,提高了贮藏前期果皮SOD、POD和CAT活性,加速了可溶性蛋白质的降解;但对贮藏70d的果实汁胞TSS、TA、Vc、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42d的SOD、POD和CAT活性影响不显著,表明乙烯褪绿处理并不影响沙田柚的果肉品质。研究结果为柚类果实采后外源乙烯褪绿处理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为明确广西香蕉产区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tropical race4)发生实况,在广西香蕉产区23个地方随机抽取了40个点调查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如下:钦州市、武鸣县、隆安县、龙州县和西乡塘区均发现4号小种发生为害,大多数发病地块的病株率在1%-10%之间,发病地块呈零星分布状;极少部分蕉园发病较重,病株率达60
以塔罗科血橙(Tarocco blood orange)为试材,采用土壤注射施入液体肥料和传统沟施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对塔罗科血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注射施肥不同配方肥料处理的果实品质均显著优于传统沟施.处理1到处理4,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4.14%、14.41%、6.93%和2.97%;总糖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5.85%、24.71%、11.45%和6.6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拮抗细菌H26培养液离心上清滤液对杧果炭疽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含8%培养液离心上清滤液能使杧果炭疽菌菌丝变形,对炭疽菌菌落的生长抑制率达73.13%;当含培养液离心上清滤液浓度为4%时,相对孢子萌发抑制率达99%以上,浓度≥5%时可以使孢子破裂,原生质外漏.在室内采用画圈标记处理法以H26培养液处理离体无病斑嫩果,24h后进行人工接种测试其防病效果,防效可达100%.
近年来,随着大蕉(Musa ABB group Dajiao)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蕉枯萎病在广东省东莞市发生严重,为了有效控制病害发生蔓延,生产上急需明确大蕉枯萎病的病原.本研究以来源于澳大利亚的1号、2号、3号和亚热带4号生理小种以及4株非病原尖孢镰孢菌作对照,收集了我国华南地区的12株大蕉枯萎病病原菌株及23株包括1号及4号生理小种的单孢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鉴定,以及基于翻译延伸因子
杧果畸形病是杧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该病是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病株和病残体是田间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源,病原菌分生孢子通过风和虫传播,在杧果的顶芽处入侵从而引发病害的发生,毒素和内源激素紊乱可能是病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加强检疫、修剪和喷施化学农药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本文对此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柑桔黄龙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严格的检疫措施对控制柑桔黄龙病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直接PCR和直接Nested-PCR技术,分别对5mg的感病柑桔叶片中脉和单头的柑桔木虱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直接PCR法不能从上述材料中检测出柑桔黄龙病病原菌,而直接Nested-PCR可以从中检测出柑桔黄龙病病原菌,并通过优化制样方法可以减少样本提取物中抑制物质对PCR扩增的影响。该套直接Nested
本研究对引起芒果拟盘多毛孢果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芒果拟盘多毛孢果腐病的病原菌是芒果拟盘多毛孢(Pestolotiopsis mangiferae(Henn.)Steyaert),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2℃;致死温度为60℃,10min.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3~8,而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5~8;菌丝生长的最适
2012年福建省漳州一果农的‘紫娘喜’荔枝园大面积发生果皮异常褐腐的生理病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从矿质营养的角度分析该病发生的生理病因,对比土壤、叶片、果皮、果肉的矿质营养含量,结果表明:该果园的土壤为花岗岩母质的红壤,偏酸性;土壤与植株的微量元素含量较低,B最严重,Cu、Fe较严重,Mn、Zn次之。
火龙果腐烂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该病原菌为双间柱顶孢[Scytalidium dimidiatum (Penz.)Sutton and Dyko].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为7;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棉子糖和葡萄糖,产孢的最佳碳源为蔗糖;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是硫酸铵和蛋白胨,产孢的最佳氮源为草酸铵;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菌丝生长.病原菌的致死温度
在采前对荔枝喷施香菇多糖,研究其对荔枝采后生理代谢和耐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前喷施香菇多糖抑制了荔枝果实的果皮褐变、降低了膜透性和呼吸强度,延缓花色苷降解,从而延缓了果实的衰老过程并提高了果实的耐贮性。此外发现,香菇多糖处理明显提高了果皮中的β-1,3-葡聚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降低了采后病害的发病率,但处理对PPO、POD活性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