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劳动收入对城乡老年人劳动参与差异性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检验

来源 :中国人口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unken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逐步加快,老年人口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逐步上升.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1.43亿人,占总人口的10.5%.据估算,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将在2020年达到17.8%,2025年更将达到21%(任强、侯大道,201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在持续延长,根据"六普"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一方面,当老年人口跨入老年阶段后仍然有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余下时间的所为、所学、所养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老年人提升自身生活状态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膨胀,人口寿命的不断提高,养老压力和社会负担也在不断加深.因此,老年人的劳动参与是提升自身收入、防范养老风险的重要表现,也是积极参与社会,发挥余热的一部分.本研究从老年人的劳动参与情况入手,重点研究了非劳动收入对老年人是否参与劳动的影响,尤其探讨了对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比例要远远高于城市,年龄、性别、健康水平都对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有重要影响。对城市和农村分别来看,城市主要受到受教育水平和非劳动收入的作用,伴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收入的增加,城市老年人慢慢会退出劳动力市场,但是并没有如以往学者所言出现高教育水平在劳动参与上的反弹;在农村中,非劳动收入并没有显著影响,劳动参与状况并没有随着经济条件与教育水平的变动而又显著变化,反而有配偶的老年人劳动参与意愿更为强烈,家庭与健康的影响则更为重要。但是在本研究中,是否有其他影响劳动参与的变量并没有被放入模型中进行检验,受教育水平与非劳动收入是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以及是否年龄的增大导致了非劳动收入的提升从而才降低了劳动参与的可能,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其他文献
以微博、微信以及QQ等为代表的社交化、互动化的微传播方式已是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网迅猛而全面渗透进青少年的学习娱乐以及社会交际等各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学习模式、生存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利用微传播时代的媒介传播特点有效构建和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新媒体,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当前只有因势利导,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科普活动,结合"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跨界融合性,探索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针对破解中国新时期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公共危机、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风险忧患意识,深化对风险治理路径的研究,提高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本文提出应对风险危机治理,既要提升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更需要志愿服务与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与政府形成合作互动
以浙江省民间救援组织公羊队为典型案例,分析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工作机制.近年来,中国民间救援组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组织运行机制普遍存在诸多问题,民间救援力量的发展受到多项因素制约.通过调查公羊队的发展现状,分析在社会转型期民间救援组织的运行机制和面临的困境,提出完善民间救援组织参与救灾工作机制的政策建议,促进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
为了解决由于应急理念差异、权力分割与利益壁垒、信息沟通障碍等引起各行政部门之间协作与整合的欠缺所导致的应急联动欠缺与失效问题,提出可以借鉴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整合"思想与角度构建应急联动机制的理论维度与路径.论文在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应急联动机制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从五个角度构建了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应急联动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行政理念整合机制、组织机构整合机制、功能整合机制、公私主体整合机制、信息沟通与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应对的协同性特点,以及高效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有必要在"大应急"理念下加强应急联动建设.结合中国当前的应急管理体系,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中存在诸多不足.可从"一案三制"、参与主体、信息、资源等方面入手,为实现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高效联动提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非常规突发事件中,若地方和部门仅仅依靠现有体制下各自所掌握的资源来应对,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人力资源
旅游开发一直被贵州众多民族村落进行村落发展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策略.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旅游来推动地方经济、促进民生,乃至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好的效果.以"工分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上郎德集体主导型旅游开发制度让村民在经济上获益匪浅,更难能可贵的是,该旅游开发制度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民族传统村落强调社区发展、强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谋而合,在这方面,上郎德无疑给我们
规模宏大的苗族吊脚楼建筑群是西江千户苗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旅游资源,从集体理性的考虑出发,要保证当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木结构的苗族吊脚楼加以保护.但是村民在追逐旅游收益的过程中却是更多地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出发,他们正在不断地将传统的木结构吊脚楼改建成红砖钢筋混凝土楼,形成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现象.就目前来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保护西江苗寨吊脚楼建筑群的措施
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形成的地方情感依附和认同,它深刻地影响着旅游地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所持的态度.本文以旅游地人地关系为切入角度,选择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旅游地居民地方感及其对当地旅游发展所持态度的影响关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地方感的维度由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地方依恋三个部分构成;②居民地方感在旅游影响感知(包括收益感知和成本感知两方面)的中介作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影响这一主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中,针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多数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和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角度探讨人口对劳动力供给单方面的负效应.然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劳动供给方面表层的总量数据.如果停留在对现状和未来的简单分析与直观判断,那将忽略某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专门将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的供给需求面纳入到一个统一
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这是由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工业化战略造成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面向国际市场凭借自己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与之相反,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呈现逆差,反而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挤压。导致两者出现反差的深层次因素是中国的人口结构。一方面,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