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all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79~2005年第二版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2),使用倒算法计算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气热源,并进行了气候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气热源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且不同地区热源中心的出现和亚洲季风的爆发与盛行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主要有3个明显的热源中心存在,分别位于高原南部、印度南部和孟加拉湾的东侧,特别是印度南部和孟加拉湾东侧两个中心,由于热源的强迫作用,引起局地环流的异常,使得该地区的能量通过波动形式向外频散,从而影响其他地区环流场和降水场的异常。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1980~2006年问30个珠江口地区典型海雾个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海雾生消时的环流特征,总结出珠江口地区出雾的主要天气形势有4种:A型-高压后部或底部型、B型-低压或倒槽的东侧型、C型-高低压之间型、D型-均压场型,并讨论了不同天气背景下海雾生消的物理机制,为海雾的形势预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结论有:(1)A、B型海雾出雾频率最高,分别发生在高压的后部(底
利用最新版的RegCM3模式,通过改变青藏高原冬季地面向大气的感热输送,分析了高原冬季感热异常对春季沙尘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冬季高原地区的感热通量增大时,春季在我国上空蒙古气旋加强,位势高度西高东低,即西风加强,有利于沙尘暴增多。西风加强最显著区域在南疆盆地,西北地区降水以减少为主,这也有利于沙尘暴的增多。降水减少最显著区域在新疆东部、内蒙古和甘肃的西部;反之亦然。
利用NOAA/CPC 1980-2007 年北半球周织产品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以及内蒙古东部与东北、青藏高原、新疆三大主要积区近27年来的积雪面积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按积雪面积大小统汁,中国大陆冬半年庆划分为11、12、1、2、3、4六个月份,而12、1、2 月为枞积雪面积最大期,其中1月为年内最大月;各积雪区年内儿尤其是冬半年的月平均雪面积呈显著一致性,前半冬(11、12、1 月)的月
几组对中国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资料的研究指出,前30多年(大约从1956年到1990年)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明显减少(变暗),而近10余年(大约从1991年开始)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有增加的趋势(变明)。分别计算观测的中国年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温度以及温度日较差在1961~1990年和1991~2005年两个时段的线性变化趋势得到,前30年线性趋势为正常或略增暖,而明显增暖主要是在后15年。大
采用NCEP/NCAR 1960-1999年历年夏季(6-8月)平均的垂直速度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运动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年代际变化对西北地区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及西北地区垂直运动场为一个"五中心结构"。(2)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夏季垂直运动场年代际变化清楚,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垂直运动场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相反。垂
为揭示大气中CO2浓度与温度增高对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机理,采用半开放式CO2浓度-温度梯度试验系统(CTGC)对水稻全生育期进行处理,测定了相应的生理指标。研究表明,550ppm CO2浓度及温度升高1.0℃、650ppmCO2浓度及温度升高1.5℃处理提高了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灌浆期比对照(自然人气条件下)分别增加13.41%-16.74%,但对叶绿素a/b的比值影响较小;可溶性糖含量
气候变化问题事关国际际安全,已超越反恐、核扩散等问题,成为目前全球最受关注的第一大问题。本文从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功经验出发,并结合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自愿减排市场(VER)等国际合作机制,探讨了中国化工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行路径,并着重对中国化工业开展CDM项目活动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分析。
本文利用NCAR的全球大气模式CAM3计算了个球碳类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并分析了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云的情况下,碳类气溶胶在大气顶和地表均产生负的辐射强迫,全球年平均辐射强迫值分别为-0.24W/m2和-1.31W/m2;而在有云的情况下,碳类气溶胶在大气顶产生正的直接辐射强迫,全球年平均强迫值为+0.08 W/m2,在地表产生负的直接辐射强迫,全球年平均强迫值为-
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概况,以及几项为了专门保障奥运会顺利进行而设立的气象机构,和一些重要的措施和相关的气象应急保障演练,从中学习和借鉴气象预报、信息发布、恶劣天气人工应对等经验,用这些积累的宝贵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国家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利用1950~2002年NCAR/NCEP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计算全球格点整层水汽输送通嫩,分析东亚地区夏半年水汽输送在推进过程中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水汽输送强年我围夏季主要为Ⅰ类雨型,其次为Ⅲ类雨型,水汽输送弱年以Ⅱ类雨型为主,水汽输送常年出现Ⅰ类雨型的几率略大于Ⅱ、Ⅲ类雨型:陆地水汽输送的年变化比海洋明显,我国华北、西北水汽输送在逐渐减少,江南以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在逐渐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