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SAM依赖的甲基转移酶靶标特异性打分函数的发展及应用--DOT1L抑制剂筛选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shouzho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的甲基转移酶在基因转录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
其他文献
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结合N最近邻(N3)算法对酸性铁矿石、半自熔性铁矿石、自熔性铁矿石、碱性铁矿石四种铁矿石样品进行识别。在最优化的模型参数下,以归一化的LIBS光谱(400-600 nm)作为输入变量分别构建了N3和KNN模型用于铁矿石的识别,并比较了两种方法对未知铁矿石样品分类预测的准确性。
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其酸性位的稳定性、可接触性和酸强度等性质密切相关,然而由于酸性位的结构及起源复杂,现有的单一评价方法未必有效。本研究提出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定量分析Brφnsted酸性位的能量稳定性、空间可接触性和酸强度的综合评价方法(SAS方法)。
本文基于ReaxFF[1]反应力场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ReaxFF MD),以探索臭氧氧化焦化废水中部分酚类分子的反应机理为目标,采用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国际上首个基于GPU加速的ReaxFF MD程序系统GMD-Reax[2]和首个基于化学信息学的化学反应分析工具VARxMD[3],对含酚分子-臭氧-羟基-水的大规模体系(~10,000原子)进行ReaxFF MD模拟尝试,考察了低温条件下的
通过借鉴控制平衡态解决热力学非平衡的方法,我们修正了传统非平衡溶剂化能计算的原理性错误,得到比传统理论较为准确的非平衡态溶剂化能,并将其应用到胞嘧啶在水溶液中光谱移动的研究中去.通过解析解公式和数值解公式计算后得到的基态S0至S1激发态吸收光谱移动为0.22ev,相比Marcus传统理论得到的0.29ev 更加靠近可参考的理论光谱移动值.但是在计算二重、三重激发态光谱移动中与QM/MM方法及其他计
Theorigin of diastereoselectivity and role of water in the uncatalyzed aldol reaction of N-methyl-2,4-thiazolidinedione with N-methyl-isatin have been investigatedbyMonte Carlo statistical mechanics s
Multidrug and toxic compound extrusion(MATE)family transporters induce multiple-drug resistance(MDR)of bacterial pathogens and cancer cells,thus causing critical reductions in the therapeutic efficaci
The iron(Ⅳ)-oxointermediate has been amply established as the principal oxidant in non-heme enzymes and the key player in C-H bond activations and functionalizations.In contrast to this status,our pre
DNA逃逸ɑ-溶血素纳米孔实验发现DNA在纳米孔中残存概率的多指数衰减,意味着逃逸速率的含时涨落,即动力学无序。基于涨落瓶颈模型,将DNA穿孔过程描述为穿过一个涨落的瓶颈。假设DNA逃逸速率正比于涨落瓶颈的横截面积,由纳米孔涨落的半径决定归因于纳米孔构象在多个亚态之间的跃迁。运用一维广义朗之万方程,结合高斯分数噪声和幂律摩擦内核引入构象亚扩散描述瓶颈半径的随机演化。计算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比较的非单
本文采用分子模拟方法探讨了双层石墨烯单轴压缩/拉伸变形的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单层石墨烯弯曲刚度取决于加载方向,而双层石墨烯弯曲刚度依赖于双层石墨烯层间相对取向。弯曲刚度的相对大小影响压缩变形中面外弯曲的方向。从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压缩时,弯曲方向往往相反。层间距随压缩应变增加变大表明,层间相互作用逐渐弱化。双层石墨烯拉伸变形行为同样与双层石墨烯层间相对取向有关。沿扶手椅方向拉伸时,双层石墨烯断裂应
利用光能控制诸如三氮稀等含氮化合物的异构化或者断键反应,实现对其水溶液碱性的调控,开创了光化学研究新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我们采用多组态微扰理论并结合单分子反应速率计算,研究了三氮稀在水溶液中可能的光异构化及随后的断键反应机制(Figur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