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超速抑制治疗频发、多源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来源 :2007年全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性,68岁,阵发性心悸9年,起搏器安置术后3年多。9年前,患者出现心悸到我院就诊,心电图发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平静心电图正常、无ST—T改变、QT间期正常,超声心动图无异常发现。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类似心脏病家族史。 即行射频消融治疗,未成功,先后请市内外专家会诊,三次射频消融未成功,诊断频发多源室速。后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4年前,因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停胺碘酮。停药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繁,并发晕厥,药物治疗无效。给予起搏器超速抑制治疗有效,观察近半月,停止起搏后室速复发。因经济问题、并经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安置双腔起搏器,起搏频率在100ppm时室速消失,下调到90ppm后室速发生。5个月后,患者出现心悸气喘呼吸困难,急到我科就诊,检查双肺湿哕音,肝大下肢水肿,心电图为起搏心律100ppm,心脏超声左室扩大EF40%诊断急性左心衰,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好转,将起搏下调到80ppm后又发生室速,再次上调到90ppm室速消失,观察半月病情稳定后出院,出院后患者活动量明显减弱,仅能维持日常活动,但未再发生室速。一个多月前,患者自觉心悸症状减轻心跳减慢来医院就诊,发现起搏心律减慢为70ppm左右Holter发现室早短阵室速。复查心脏超声心脏缩小心功能好转。EF50%,起搏程控发现起搏电池耗竭,劝其再次射频消融,未同意。给予更换起搏器起搏心率调至80ppm观察Holter未发现室早,出院门诊继续随访。
其他文献
本文从遗传学角度研究了变应性鼻炎,简述了变应性鼻炎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论述了变应性鼻炎的基因治疗策略。
英国学者Strachan(1989)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青少年花粉症的患病率与其所在家庭的人员构成有关,拥有多个兄弟姐妹者的花粉症患病率明显低于无兄弟,姐妹者,有年长同胞者与有年幼同胞者相比花粉症患病率更低,推测同胞间的交叉感染对花粉症的发病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西方工业化国家由于家庭人口的减少以及居住环境和个人卫生状况的改善,同胞间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机体缺少了细菌等微生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体系由四部分构成:①避免接触变应原(环境控制);②药物治疗;③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④患者教育。避免(减少)接触变应原是一线干预措施,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而免疫治疗是目前有可能改变疾病自然进程的惟一治疗方式。广义的免疫治疗指通过主动或被动免疫措施,提高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卫能力,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变应性疾病免疫治疗是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指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对鼻腔应用解剖的进一步熟悉、螺旋CT的广泛应用、手术视野和技巧的迅速提高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鼻窦手术疗效得到极大提高。鼻内镜手术除了广泛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外,已经扩大到眶尖、眶内(视神经内侧)、颅底甚至颅内。但是与鼻内镜手术对鼻部疾病的疗效大大提高相比,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传统手术比较并未见明显减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所增加和更加严重。现将我们近年来遇到的一些鼻
本文论述了头颈外科神经外科合作处理颅底肿廇问题,研究表明: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密切合作能提高颅底肿瘤的手术疗效,如有可能组建有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医生组成的颅底肿瘤手术团队将有助于颅底外科的发展。
桥小脑角是后颅窝一个极为重要的解剖学问隙,V~Ⅻ对颅神经、椎动脉的颅内段、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小脑上动脉、前下动脉、后下动脉及侧动脉等),汇入岩上窦、岩下窦之静脉,均通过此不规则间隙,共同浸泡在脑脊液中。人们把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血管性耳鸣、眩晕等诸多颅神经功能障碍的病因与血管压迫相联系,统称为“血管神经挤压综合征”。基于此,本文介绍了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治疗高血压并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高血压并室性早搏27例患者中,采用起搏标测法/激动标测法或两者结合进行标测消融,并让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分别检查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手术前后测定心肌钙蛋白I(cTnI),以及在手术前、手术后3月、12月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
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局部缺血造成的室壁运动异常可有助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机电反馈;而细胞骨架作为细胞机械敏感性信号转导的调节机制,在缺血、缺氧的早期即发生了损伤。本研究旨在探讨肌动蛋白稳定剂——鬼笔环肽对心梗大鼠离体心脏牵张时电生理改变的影响。
目的:报道4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对3例单腔ICD及1例双腔ICD置入者进行随访,通过ICD程控仪调出储存的资料,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
讨论目前,几乎所有:ICD植入均采用非开胸电极导线系统。通过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送人电极导线,ICD植入于胸前。经正中切口,左侧或腋下切口开胸植入心外膜片状电极与非开胸电极植入系统相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及死亡率,现在已基本被放弃。但同时经行其他心脏手术需要正中或侧切开胸时,仍然可植入心外膜片状电极及心外膜频率感知电极。然而,大多数外科医生及电生理医生目前一致认为开胸手术与非开胸植入ICD手术分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