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磁共振仪于1953年首先引入天然产物结构分析,1957年始用于生物大分子领域。但直到七十年代,经采用超导磁体、计算机及傅里叶变换技术,仪器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大大提高,高分辨核磁共振仪才真正在生物学中广泛应用。鉴于氢核在生物大分子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为提高其解析能力而继续提高磁场强度,乃是今后的主攻方向。同时,控制操作的进一步自动化,谱的计算机辅助检索与解析、多维谱、多量子跃迁、多核激发与检测等也将有新的发展,而活体检测和成象将异军突起。(穆博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