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分离高分子材料循环加载的时相关变形,提出了一个新的实验程序并将其应用于聚碳酸酯(PC)材料.首先进行不同分子量的两种聚碳酸酯的常规时相关实验.然后开展这两类聚碳酸酯的棘轮加载实验,最后,先以某一应力率加载至某一峰值应力水平,保持若干时间,然后以相同应力率卸载至谷值应力处再保持较长时间,使得本次循环产生的黏性变形能尽可能的恢复,以此为一个循环.
【机 构】
: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分离高分子材料循环加载的时相关变形,提出了一个新的实验程序并将其应用于聚碳酸酯(PC)材料.首先进行不同分子量的两种聚碳酸酯的常规时相关实验.然后开展这两类聚碳酸酯的棘轮加载实验,最后,先以某一应力率加载至某一峰值应力水平,保持若干时间,然后以相同应力率卸载至谷值应力处再保持较长时间,使得本次循环产生的黏性变形能尽可能的恢复,以此为一个循环.
其他文献
主要研究预应变对纯钛单晶微尺度试样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聚焦离子束技术加工了纯钛单晶2μm方柱状试样,在纳米压痕仪下对纯钛方柱状试样进行预变形,随后用聚焦离子束将预变形微柱修整到1 μm并加工同尺寸无预变形对比试样,再在纳米压痕仪下进行压缩测试,同时记录了压缩过程中载荷随位移的变化,分别观察了试样压缩后变形形貌,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试样内部晶体缺陷(位错)结构及分布.
理论计算已经表明,在孤立的钛酸铅纳米薄膜中,不存在铁电临界厚度.在这里的工作中,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给出了这种铁电临界厚度消失的机理.通过比较钛酸钡和钛酸铅的不同性质,发现,由于铅-氧作用里的共价成分,在只有一层单胞厚度的钛酸铅纳米薄膜里出现了应变梯度的形貌,同时极化得以维持.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锂离子以恒定速率嵌入的条件下,模拟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在石墨层间的扩散行为,研究300K温度下石墨阳极材料的锂离子扩散性质,计算了Einstein关系下LiC6,LiC12和LiC18的扩散系数,通过分子动力学可视化图像显示了LixC6晶体的微观结构,并给出了LixC6扩散系数随锂离子浓度的关系曲线.
报道了一种适用于任意滤波器的光学滤波读出灵敏度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基于该模型对不同滤波器的读出灵敏度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夹缝滤波器读出灵敏度高于刀口滤波器,且能量利用率高于小孔滤波器;通过对光学滤波技术的优化,其灵敏度可提高1倍以上.
基于等效梁单元建立碳纳米管化学吸附苯基分子的结构力学模型,通过有限单元法计算此复合物的振动模态,并与苯基分子的附加质量模型(将苯基分子的质量集中于其键连的碳原子上)进行对比,研究苯基分子结构力学特性对碳纳米管吸附的频率偏移的影响.
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采用包含拉剪混合破坏模式的双线性内聚力模型,讨论了内聚力模型中初始刚度,断裂能,内聚强度等内聚参数的黏接层厚度依赖性及相应的选取方法,重点关注了黏接层厚度对斜接黏接接头在单轴拉伸载荷作用下承载能力的影响.
基于软物质的微观结构,在统计热力学的框架下,讨论其微观作用机制以及宏观响应,并最终提出各向异性高斯链本构模型.该模型不仅仅能够反映软物质在变形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的非线性,还考虑了不同加载状态对软物质本构关系的影响.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并且该模型具有参数较少,物理意义明确等优点.
以微米级羰基铁粉为填充剂,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体,在无场条件下制备了室温硫化的各向同性羰基铁粉/硅橡胶复合材料,通过单轴拉伸与纳米压痕实验研究了不同体积分数的羰基铁粉夹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ABQUES软件中的NeoHooke,Mooney-Rivlin,Yeoh模型分别对不同体积分数复合材料拉伸实验力学行为进行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