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来源 :第十七届全国小儿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3岁婴幼儿先天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尤其是特殊类型房缺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岁以下婴幼儿1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病例分成两组,其中特殊类型组56例,另一组为对照组,全部为单孔房间隔缺损病例。对两组病例的基本临床资料、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率方面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导管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率96.4%。结论:婴幼儿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包括大型缺损、多发、边缘不足者)可采用导管介入方式治疗,但操作难度较大,残余分流率相对较高,应在具备相应介入条件和技术水平以及配备小儿心外科的中心审慎开展。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非CA16和EV71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重症的特点。方法 采集2010年337例手足口病重症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病原检测;采集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论:2010年北京地区儿童住院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中可检测到高比例非CA16和EV71型病毒感染患儿,其中包括非肠道病毒非CA16和EV71型肠道病毒。非肠道病毒及非CA16和EV71型肠道
目的:了解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BAL)中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从2011年12月~2012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16例临床诊断为MPP的住院患儿,在急性期留取外周血、BAL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分析检测。结论:MPP患儿循环系统和支气管和肺局部的部分免疫细胞亚群(如单核细胞的分群、T淋巴细胞的亚群CD28+,CD69+, Treg亚群、FoxP3等
本文探讨了肠三叶因子对肠组织NF-KB及TNF-a的调节与肠损伤保护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肠三叶因子减轻肠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NF-κB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降低炎症介质TNF-α的分泌相关。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性疾病。麻疹病毒感染儿童后会引起机体短期的免疫功能抑制,从而引发继发感染而致病,但引起免疫抑制的相关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麻疹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多个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同时检测患儿血浆中IL-10、IFN-a和IFN-β的水平,探讨了麻疹患儿免疫反应的特点和可能的发生机制。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新生儿及婴幼儿中极为普遍。由于HCMV具有潜伏-活化的特性,正常情况下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临床无症状或亚临床感染状态。但当免疫功能发育不全或减弱时,HCMV的原发感染或潜伏-再激活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因此寻找一种特异性并能早期检测病毒活动性感染的诊断指标,对于临床早期干预病毒激活感染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尤为重要。
本文对HFMD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探寻存在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订减少HFMD死亡的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HFMD死亡病例基本资料,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和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FMD防控工作进程日报中收集HFMD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资料,对其中资料全面详实的36例进行深入分析影响死亡的有关问题。
B19病毒感染可引起心肌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等心血管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B19病毒VPIu蛋白对离体和整体心肌细胞结构、凋亡、相关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标志物和信号通路的影响。
文章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的解剖学、病因、特发性、临床表现标准心电图(ECG)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方事等方面介绍了该病的治疗指征。
目的:探讨“宫内诊治-围产期监护-出生后急诊处理及后续干预”一体化治疗模式在严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三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病情确定产前及产后一体化干预方案,在宫内诊治、围产期监护、出生后急诊处理及后续干预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①产前诊断的10例严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经出生后超声证实,均接受了围产期积极监护,均在出生后7天以内实施了PBPV,PBAV、球囊血管成形术及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PAIIVS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评估单心室术后患者心肌节段心功能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方法:应用Acuson Sequoia C512超声仪,通过VVI技术对30例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患者及年龄匹配的30名正常儿童进行研究。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房室瓣反流,根据反流频谱测得心室dp/dt,结果显示单心室术后组dp/dt为512.60±154.52mmHg/s,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值1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