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津离心粒度分析仪测量模式的比较试验

来源 :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s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别对沉降式离心粒度分析仪的自然沉降与混合沉降以及混合沉降与离心沉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当最大粒径值达到混合沉降测量模式的上限,即临界粒径值时,应对两种测量模式进行比较试验,才能从中选出最佳测量模式;对超细粉体而言,4um以下的颗粒才适合选用离心沉降模式,最大粒径大于4微米时,应用混合沉降模式测量.
其他文献
采用三步共缩聚法制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醚酯/纳米锑掺杂二氧化锡纳米复合材料(PET-PEE/ATO).用核磁共振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分子链结构,对苯二甲酸二乙酯与聚醚酯共缩聚生成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醚酯共聚酯.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纳米锑掺杂二氧化锡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匀分散,尺寸在50-150nm.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研究了PET-PEE/ATO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AT
以廉价的工业级高模数比硅酸钠(Na2O·3.3SiO2)为硅源,以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掺V的介孔分子筛.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模板剂合成的介孔分子筛的孔径差异显著,这主要由于在合成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与硅源的作用方式不同所导致.其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123)对所合成分子筛的孔径调变作用较好,可调变硅基介孔分子筛的孔径变化范围为4.21~7.47nm.对于阳离子表面
本文以Na2SiO3·9H2O为原料,浓H2SO4为酸试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讨论了Na2SiO3浓度、搅拌的速度、pH值、分散剂Na2SO4和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等因素对产物特性的影响,并用FT-IR、TEM、SEM和XRD等分析手段对二氧化硅纳米粉体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呈球形,粒径在50-100nm范围内、分布均匀、呈无定形.将上述制得的二氧化硅粉体通过高速
本研究针对电镀马口铁之阳极泥废弃物之回收作探讨。仪器分析结果(XRF、EDS、IC)[1]鵾示鼋镀马口阳极泥废现集物由Sn、Na、F及Fe组成,且XRD的结果亦得知,成分大多捣锡氟酸钠舆其他少量杂质。利用化学法及鼋析法将各成份分雕纯化,得到金属锡、冰晶石、针铁碛、普鲁士蓝、硫酸钠,舆少量的残渣。此实验可徒阳桶泥中有效回收资源,降低此颓发物封环境的的汗染。
IC导线框架一种是含有锡铁镍等元素的废料。本研究利用湿式冶金法将各元素分离纯化,得到铁、锡及氧化镍,并进 1步把它制成镍锌铁氧磁体粉末。其方法为首先用硷性剥锡法除去表皮的锡,所得的锡酸钠溶液经电解得纯锡,接着用硫酸及硝酸把铁镍溶解,再调整溶液的pH值并加入过氧化氢氧化使溶液中的铁离子变成针铁矿沉淀过滤分离,加入碳酸钠使溶液的镍离子变成碳酸镍沉淀,最後焙烧此碳酸镍得99.45%氧化镍。以氧化锌补足镍
本研究将奈米TiO2颗粒以电泳沉积法披覆於导电玻璃上,同时整合光电极、反电极、电解质及染料而制备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首先将TiO2奈米颗粒与异丙醇所混合的电泳悬浮液藉由电泳技术沉积出适当厚度之多层膜结构;藉由精准的控制制程中之电流、电压与沉积时间而获得单屑厚度为3.3pm之TiO2薄膜。此外,此多屑膜经由低温烧结以增加其致密性及染料披覆效果。最後将此多屑薄膜作为工作电极,并封装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
制备zn/HZSM-5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反中研究乙烯无氧芳构化过程,详细考察了HZSM-5分子筛的硅铝比、催化剂的zn含量、反应温度、空速、乙烯分压等条件对乙烯的转化率、芳烃的选择性和催化剂寿命等的影响规律,得到优化的工艺条件为:使用高硅铝比(150)的ZSM-5分子筛,Zn含量为2%,反应温度为500℃,空速为3000m/g/hr,芳烃收率可达60%以上,且催化剂稳定性较好.
对高温热解法制备硒化镉量子点进行了改进,开发出以十八醇取代TOPO,与十八烷胺作为配体溶剂的合成路线,降低了体系环境成本.用各种测试技术对这些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加热时间和配体溶液中的十八烷胺的增加,CdSe纳米颗粒的尺寸呈变大趋势.
本文根据Mie散射理论,分析计算了纳米级、微米级磁件颗粒的光散射特性.针对目前在导航、遥控及雷达等行业广泛应用的纳米、微米磁性颗粒,在Mie散射系数中引入磁导率变量,对比分析了磁性与非磁性颗粒、吸收性与非吸收性颗粒的散射特性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磁导率的变化对具有吸收性磁性颗粒的散射特性造成影响,随着磁导率的增大颗粒的散射光强及吸收性能将逐渐增大,同时磁导率增大对颗粒散射特性的影响将会受到复折射
粒度分布分辨牢对于颗粒的测量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却因为各种困难的存在而未能解决,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通行的定义.文中介绍了有关文献对粒度分布分辨率概念的定义,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理论模拟提出自己的关于粒度分布分辨率及其分辨临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