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为了研究在中国云南流行的艾滋病毒I型(HIV-1)的遗传亚型,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血浆来源于云南省16个地州2002~2003年度HIV监测系统中987名HIV-1感染者。方法:采用RT-PCR法,从14个地州的284名患者血浆中扩增到HIV-1gag p17片段。其余2个地州HIV-1流行率较低,没有扩增到这些地区样本的基因片段。在284份PCR产物直接测序,258份成功测序,其中25
【机 构】
: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明 650022 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美国 纽约
【出 处】
:
2005年中国昆明艾滋病防治论坛暨云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研究在中国云南流行的艾滋病毒I型(HIV-1)的遗传亚型,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血浆来源于云南省16个地州2002~2003年度HIV监测系统中987名HIV-1感染者。
方法:采用RT-PCR法,从14个地州的284名患者血浆中扩增到HIV-1gag p17片段。其余2个地州HIV-1流行率较低,没有扩增到这些地区样本的基因片段。在284份PCR产物直接测序,258份成功测序,其中254份成功分型。
结果:云南省主要流行的三种基因型为:A/E亚型49.6%(126),C/B亚型42.1%(107)和B’亚型8.3%(21)。其中C/B’和A/E共同占据主导地位。另外,C/B,A/E和B基因型的地理分布不尽相同。C/B基因型分布于全省,而A/E和B基因型集中分布于某些区域。A/E和B基因型分布于与缅甸接壤的德宏州,并以A/E型为主(占71.4%)。而C/B基因型则主要分布于与广西和越南接壤的红河州和文山州。
我们的研究成果为云南省正在开展的疫苗研发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麻醉后监护治疗室(postanesthesiacareunit,PACU)又称麻醉后恢复室,是全麻后病人苏醒的重要场所.PACU的建立,不仅提高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还可提高手术台的利用率及麻醉手术的工作效率.但PACU对于地市级医院麻醉科来说是一新生事物,无论是其设置、仪器、人员,还是其日常运行模式,均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嘉兴市第一医院自98年建立PACU以来,经过近8年的运行,在实践中学习、总
本文从社会大环境、麻醉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方面综述了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并论述了麻醉医疗纠纷的防范对策。
浙江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是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的派出机构,成立于1989年,管理全省各医院麻醉医疗质量工作.其宗旨是贯彻执行卫生部卫医字(89)第12号文件的精神,按二级学科的要求和标准,切实加强麻醉科的科学管理工作,重视人员培训,注重仪器装备,提高技术水平,使其不断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中心成立十四年以来,主要抓以下工作:一、形成了三级麻醉质控网络组织,使各项工作很快得到贯彻落实;二、落实了麻醉科建科
目的:了解和分析浙江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师资的现况。探讨目前取得成就与存在问题,为我国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师资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浙江省各地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分中心或各培训基地拟参加全科医学各课程教学的教师和临床医师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基本状况、培训情况、教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全科医学教师平均年龄45.12岁;大专学历占21.7%,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占72.096;中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呈快速发展的态势,随着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日渐暴露的矛盾和问题,将制约此项工作的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目的: 探讨心衰教育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一年来参加浙江医院心衰教育的128例慢性心衰患者,观察前后规范用药的情况以及评估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LiHFe).结果: 心衰教育后,患者AcEI、ARB类药物以及B一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表各项评分改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心衰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规范化治疗药物的使用率。
艾滋病作为医学难题和社会问题,正在掠夺着我们有限的社会资源,并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无论是伦理道德的要求,还是预防策略的迫切需要,与艾滋病相关的羞辱与歧视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关注。艾滋病羞辱常常起源于对“不正常”性行为以及吸毒行为的原有羞辱,而歧视则是人们根据他/她当前或可能的艾滋病感染情况采取的不公正待遇。这种羞辱与歧视可以表现在政策法律、社会机构、社区、家庭和个人等不同层面。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
流动人口正日益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群体之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难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改善流动人口艾滋病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是关键。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艾滋病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现状与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
全球85%以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通过性传播感染上艾滋病毒(HIV)的。本文介绍了艾滋病毒性传播的分子细胞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影响性传播的因子。现有预防艾滋病毒性传播的技术手段有男性和女性安全套,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以及男性包皮切除术。正在研究的新技术包括疫苗和由妇女主动使用的杀微生物剂,两者都是当前最重要的研究热点,倍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许多其他机构的支持。鉴于艾滋病防治的艰巨
本文以艾滋病毒(HIV)逆转录酶(HIV-RT)为靶点,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建立了前期工作合成的S-DABO类衍生物与HIV-1 RT的复合物模型,对抑制剂与酶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对该类化合物作进一步的结构修饰,设计了系列目标化合物。目前已对经典Perderson路线进行改进,顺利合成了部分目标化合物,以期找到高效低毒且具有抗耐药性的抗HIV药物候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