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部门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共体育课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学校的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个人与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养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是体育强国的重大工程,是培养青少年体育习惯、加强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当今社会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直接决定了社会层面更加需要全面而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强大,身体素质过硬,还需要思想道德素质高。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下,以体育课堂作为思政元素传播的优质载体,实现一动一静的有机结合,在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体现"身体在场、知行合一"的独特实践性和体验性,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领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使学生在增进个人体质健康的同时,也将学生体育素养提升与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升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当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意识淡薄。由于部分教师简单认为自身职责就是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学生的德行修养、思想道德意识的关注不足。第二,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认识缺乏。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认识体育的功能效用,也缺失对坚持、协作、自律、拼搏的体育价值观的认识,不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第三,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内容陈旧。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未能融合爱国奉献、积极进取、永不言败、传承创新等优秀精神,实现多元化,这使得学生的兴趣缺乏而教育效果不佳。第四,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制度不完善。如何将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融合,形成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制度,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与当下面临的问题,初步提出以下四点推动其发展的实践路径: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单单靠教师个人或者单一部门和学院是收效甚微的,只有学校在国家颁布的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制定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的具体措施,才能够最大化地整合利用资源,对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指导和规范。首先,学校应当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大纲规划,细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任务,优化课程的内部结构;其次,学校能够利用宏观调控的优势,促进学科之间的资源互补与共享,通过推动体育教学机构与思政教学机构之间的协作配合,协同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最后,应当在学校层面不断强调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估体系建设,形成监督保障的长效机制。第二,着眼教学主体,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更要以‘传道’为根本使命"。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思政建设的时代步伐,明确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定位,基于"立德树人"的要求积极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首先,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融入各个课程的重要意义;其次,体育教师应当提升创新意识,在课程教学的框架下不断寻求教学创新;最后,体育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品德建设。第三,关注教学对象,在思想认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是教师开展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学校和教师必须积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指导,促使学生对思政教育贯穿落实于各个课程的教学形成思想认同。首先,在学生的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其次,打破思政教育单一的课程形式,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化是推动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第四,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多样化教学媒介和双向沟通形式。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单方面课堂传授之外,体育课程思政必须要灵活使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相关知识实现的程度最大化。首先,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必须促进双向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媒介多样化,借助微信、微博、幕课等有效平台,创新"互联网+体育+思政"的教学模式;其次,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必须促进师生从单向教育转变为双向沟通,将"输入式"听课与"输出式"表达相结合,达到反转课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