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国外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建基于20世纪70年代Freudenberger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近三十多年来,国外研究者在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症状分析、量表编制、理论模型建构、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在国内,随着竞技运动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对运动员身心健康的日益重视,运动员心理疲劳已成为运动心理学与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十几年来,国内研究者主要针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概念框架、身心指标、影响因素、诊断标准、调控策略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在该研究领域中,国外研究者(Lemyre,et al.,2007;Grobbelear,etal.,2011)对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的关注由来已久,并视其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而国内关于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的研究还不多见。无论是从国外研究者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趋势的揭示来看,还是从运动队科学训练的角度来看,都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拟分别探讨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明晰优秀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部分影响因素、改善心境状态、提高运动动机、缓解心理疲劳、提高训练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江苏省击剑、体操、花游、羽毛球等八支运动队二级以上的专业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Raedeke和Smith(2001)共同编制的《运动员疲劳问卷》、祝蓓里教授(1995)修订的《心境状态量表》和张力为教授(2001)编制的《运动员动机量表》对运动员进行施测,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本次施测共发放问卷120份,剔除各种无效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为85%。其中男34人、女68人;二级运动员31人、一级运动员34人、健将级运动员37人;训练年限1-5年的35人、6-10年的48人、10年以上的19人;年龄段11-15岁的44人、16-20岁的45人、20岁以上的13人;平均年龄为(16.33±3.79)岁,平均训练年限为(7.35±3.68)年。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主要包括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等。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本研究中《运动员疲劳问卷》三个分量表成就感下降、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786、0.737、0.739;简式POMS量表中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与自尊感7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09、0.908、0.883、0.875、0.805、0.794、0.696,《运动员动机量表》中参与倾向与回避倾向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16、0.656。其次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分别探讨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相关影响变量后,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情绪紊乱总分)、运动动机(参与倾向、回避倾向)对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1)优秀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维度与TMD(情绪紊乱总分)、回避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参与倾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分层回归的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参与倾向与回避倾向后,TMD对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TMD后,参与倾向与回避倾向对心理疲劳的两个维度(成就感降低、运动负评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参与倾向对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回避倾向对运动负评价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论: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与运动动机对其心理疲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建议运动队可将简式POMS量表、《运动动机量表》作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监测工具。同时要认识到心境状态和运动动机对运动疲劳的重要影响,创新训练模式,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让运动员掌握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及自我调适的策略,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动机投入运动训练与比赛,从而有效地控制和缓解心理疲劳,提高训练质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