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对2012年2月22日下午到23日上午发生在浦东南部地区的浓雾天气过程(能见度不足500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层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弱冷空气的叠加在华东沿海形成了平流雾.地面偏东风和偏南风从海上带来的暖湿水汽,遇到冷的下垫面,于是就形成了浦东南部沿海这次的平流雾.2月份上海还属于冬季,大陆温度低,海洋温度高,同时又有冷空气南下,大陆和海洋的温差变大,这样有利于低层的从海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对2012年2月22日下午到23日上午发生在浦东南部地区的浓雾天气过程(能见度不足500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层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弱冷空气的叠加在华东沿海形成了平流雾.地面偏东风和偏南风从海上带来的暖湿水汽,遇到冷的下垫面,于是就形成了浦东南部沿海这次的平流雾.2月份上海还属于冬季,大陆温度低,海洋温度高,同时又有冷空气南下,大陆和海洋的温差变大,这样有利于低层的从海上吹来的空气冷却形成平流雾.大雾发生的时段浦东南部的相对湿度就维持在97%,又处在低压中心附近,有利于水汽在此汇积.大雾发生前风速基本都维持在0~2m/s之间,在风力较小的情况下,水汽向周围的扩散也较少,大量聚集在近地面层;大雾发生时最大阵风风速基本都在2rn/s~7 m/s之间,这样的风速有利于海上的水汽向陆地输送,使得近地层大气的水汽含量不断增加,大雾不断加强并维持.逆温层的形成阻止了低层水汽向高层输送,有利于低层水汽的积累和湿度增大,从而有利于雾的形成.风廓线资料表明,低层的垂直扩散通道受阻,水平扩散则由于风速偏弱也无法实现,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2008-2010年南京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年南京霾天气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京的霾以轻微和轻度为主,中度和重度仅占6%左右.霾天气一年四季出现均较多,其中秋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冬季和夏季,春季相对最少.冬季霾出现的强度最强;(2)一天中11时出现霾最多,其次是14时和17时,这3个时次霾出现的总次数占全部的55%,05时霾出现得最少.轻微、轻度和中度霾均是1
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理位置范围为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76.9公里,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3.74%.镇江市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呈波状起伏,形成以丘陵岗地为主的地貌特征.由于镇江北靠长江、京杭大运河,为强
本文选取1960-2008年近49年来江苏111个典型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其500hPa高度距平场进行EOF分型,将暴雨过程分为两脊一槽型暴雨、纬向型暴雨和双阻型暴雨,并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中逐日平均高度场、风场、温度场分别分析各类型暴雨过程的前一日和当日500hPa、700hPa高度场、850hPa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探讨各类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提高对暴雨的预测和防灾减灾能力。
大气颗粒物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排放。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为颗粒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对雾霾天气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我国很多城市雾日减少,霾日增多。雾霾天气除了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工农业生产外,雾霾中的细颗粒物能进入人体并沉积于下呼吸道甚至肺部,对人类健康产生很大危害。
数值预报积分过程中引入非局地随机动力过程是一种新的计算范式,必然对现行集合预报理论及应用带来新的研究内容。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计算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传统的集合预报计算范式与考虑模式内在随机性的集合预报计算范式的概念与方法,从两者的本质区别可知,开展随机强迫在集合预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既有严密的数学基础又有一定的物理内涵。
2012年7月28日-8月3日在西太平洋洋面连续生成3个热带风暴,分别为9号"苏拉"、10号"达维"和11号"海葵",这三个热带风暴随后都加强为台风或强台风,并在8月2日-8日间先后以台风级别在华东沿海一带登陆。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高分辨率红外云图等对这三个台风的生成和移动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江都地区气温变化情况,以期揭示该地区气温变化特征,为指导江都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取江都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月和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5年滑动平均值,分析江都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采用7级分级法,分析气温的异常情况。
谷歌地球(Google Earth,GE)是一款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仪软件,它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由于其开放性及平台所提供的海量地理信息,Google Earth迅速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研究和扩展应用,特别是在交通、林业、电力、水利、地质、防震减灾等公共领域起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利用台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 NCAR再分析资料,以南汇国家一级站和小洋山气象站为对象,对2010年11月30日-12月1日上海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本次过程动力和热力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本次过程的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低空下沉气流形成下沉逆温,地面辐射冷却形成辐射逆温。
春季,系统性的大风过程会对沿江沿海地区作业的人员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做好对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以2011年4月10日至11日一次急行锋过程为例,对如何做好强天气过程的精细化预报和预警方法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