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的内涵及理性思考

来源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的需要,只有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与社会共进步,大学才能发展。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培育更多的高技术创新成果,高校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总结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的经验教训,顺应世界高校发展潮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抓住推动发展的关键环节,统筹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统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统筹制度的延续与创新、统筹国内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潜心发展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引领相关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和科技巅峰,以此才能成为世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其他文献
近年来,景宁畲族博物馆立足本馆实际,以其收藏的畲族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特色畲族文创产品,既能够彰显畲族博物馆的文化个性,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缺乏专业创意人才及创意团队.其次是文创产品有待提高自身档次.再次是缺少大规模生产条件.最后是购物环境欠佳.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和利用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以满足广大消
人类科技革命不断改变甚至颠覆原有的生活方式,使得博物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博物馆陶艺体验的互动关系,在探讨博物馆职能新发展的同时,关注和分析博物馆未来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措施.其中涵盖博物馆发展理念、博物馆公众教育、数字技术应用、城市生活的跨界实践.
近年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本文以嘉兴博物馆为例,在现有中小型博物馆教育活动人才缺乏、教育活动受众面不广及活动形式整体单一等现状下,所做的一些实践与努力,通过多方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活动流程等途径来完善和提升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以此促进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保护文物和教育大众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目标和宗旨的定位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成为当今博物馆工作中的一个重心.笔者以杭州博物馆为例,浅论博物馆在收藏、展示、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借助博物馆自身发展的机遇,采用数字化和互动性展览设备进行活态化展示,利用杭州市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教育项目为青少年提供文物历史知识.从多个角度促进博物馆成为市民游客的文
虚拟现实技术是突出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的信息技术,已经获得了商业的关注,成为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点,这种技术在博物馆中运用能够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有效提升文化竞争力.本文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整理了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中运用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新的运用模式,指出虚拟现实技术运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
"交互"概念原本是指互联网产品中研究用户、了解用户使用产品时的体验和反馈.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这一概念同样可以被运用在当今博物馆的发展中.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博物馆工作,这一跨界模式或许会在今后对博物馆事业产生更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展示陈列、产品研发等几个方面对博物馆中的“交互”概念进行综合探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陶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国内获得广泛认可.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建议将陶艺制作引入教学活动.为此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充分发掘自身特有的陶瓷文化优势,在做好基本陈列的展览教育的同时,积极与学校、社区、建立共建关系,通过陶艺进学校、社区、举办中小学生陶艺大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活
畲族博物馆共拥有藏品1800余件,类别有生产生活用具、畲族服饰、文献、祭祀道场用具等,作为人们了解畲族人文历史,解读畲族民俗的重要窗口,更有责任保护和发扬畲族传统文化,针对畲族文化保护和发扬中存在的流失以及不够重视等问题,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让博物馆陈列展览对畲族文化的普及相辅相成,使畲族文化之树更加枝繁叶茂,这项任务迫在眉睫.
本文就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的保护,要以服务为目的,要理清文化创意产品与经济关系,及关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及管理.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将是江苏"十三五"职教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当前形势下,江苏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卓越学校建设计划",引领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特色型高职院校,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高职强校的目标迈进,无疑意义深远.建议强化专业集群发展战略,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