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属冶炼项目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来源 :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iis6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有金属是许多高性能功能金属材料的组成成分,在国防和尖端科学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由于钽铌原料 是一种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矿石中含有较高的放射性核素,导致钽铌冶炼项目的某些工艺流程和工作场所中的放射 性指标显著高于周围辐射环境本底。文章在对钽铌冶炼项目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主要的污染源项和污染途经, 并对项目可能产生的辐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工艺布局提出整改措施,并就如何优化辐射防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其他文献
本工作建立了一种从环境样品中系统分离U、N p、Pu的方法。在对环境样品进行消解后,采用Fe(OH)3共沉淀 法和TBP萃取色层法除掉样品中大量基体元素,提取U、N p、Pu。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采用C18反相色谱柱对U、 N p、Pu进行分离。在本底岩石样品中加入237 Np和239 Pu指示剂对流程进行了验证,得到对Np和Pu的化学收率均高 于9O%。分离后样品中U的含量采用MC—ICP—MS进
概述了放射性物质分离自动化技术: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顺序注射分离检测等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 这两种技术的原理、系统结构及其在放射性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文章最后归纳和总结了这两种方法的特点,提出了 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参考文献13篇。
擦拭样品的微粒分析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环境监测中的关键技术.铀浓缩设施是核保障重点监测对象和 主要的擦拭取样点。UF6气体与空气中的水汽迅速反应水解生成氟化铀酰微粒。U02 F2中的氟元素在空气中随着时 间缓慢脱去,紫外照射和升温均会加速U02 F2微粒分解脱氟。为探索紫外照射对U02 F2微粒分解脱氟的影响,首先 在实验室中制备了U02 F2微粒,探索采用SEM/EDX方法分析经不同紫外
针对爆轰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气溶胶和沉降样品中不同价态钒化合物的检测,采用了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两种技 术方法。首先采用不破坏样品形貌的XRF方法,获取了气溶胶和沉降产物的主要组成成分。XPS测试验证了该结 果,并进一步提供了产物中钒化合物主要以V5+存在,V2-、V3+和V4+化合物量相对较少的信息。采用氧化滴定法对 样品进行实验的结果显示,滴定法的检测灵敏度较低,样品中所含痕量钒化合物均未能检出。动
论文针对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辐射剂量变化过程,系统分析辐射在核电事故中的产生原因,讨论辐射产生方式, 辐射粒子种类。结合核工程与核物理知识,系统分析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如何应对处理产生的核辐射对社会的影 响,并衍伸到中法两国核电事业的区别以及核辐射防护的方法。以法国科学院阿尔法粒子辐射探测为实例,结合欧洲 同步辐射中心高能电子探测技术,总结了不同辐射粒子的防护措施,并对辐射粒子防护提出设想,如采用屏
对秦山核电基地外围2km内松树年轮进行了研究,采用加速器质谱法对1980-2009年松树年轮中仪纤维素进行 了C-14活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没有观察到秦山第-核电厂排放的C-14气态污染物对树轮中的C-14的水平。秦 山第二核电厂、第三核电厂投入运行后,树轮中的活度比C-14本底高2.6—63.4Bq/kgC。2005年树轮中C_14活度达到最 大,比本底高25.8%。采样点处树轮中C-14活度
目的:建立应用磁弹性传感器无线传感法测定γ射线辐射剂量的方法。方法:基于γ射线可引发丙烯酰胺(AM) 发生聚合反应,从而导致溶液粘度发生变化,而溶液粘度的变化可由磁弹性传感器进行检测的事实而建立相应的方 法。磁弹性传感技术具有能无线检测磁弹性片的共振频率变化的独特性质,这种共振频率变化对应于磁弹性片所浸 入溶液粘度的变化。通过共振频率的变化可对γ射线的辐射剂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在适宜的条件下共振
ARCON 96是NRC推荐用于核电站主控室可居留性评价的大气弥散因子计算程序。相比于以往的程序,AR— CON9 6改进了近距离和静风条件下的大气弥散因子计算。本文研究了ARCON 96的物理模型和数据统计方法,通过 理论模型计算和实际厂址数据的计算,分析了ARCON 9 6在大气弥散因子估计中的计算行为。结果表明:随着距离的 增加,ARCON物理模型估计的大气弥散因子与风速的函数关系逐渐由钟形
运行近20年来,秦山核电厂不断改进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管理。电厂通过优化组织机构,使各部门职能清晰、 权责明确,监管到位,未发生超标排放或非计划排放事件;电厂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并实现排放的 最小化。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管理工作的建议。
文章结合秦山核电厂近二十年放射源应用中的管理实践,分析了放射源应用中的风险因素,针对风险因素采取 了相应的技术管理对策,并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