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胡桂枝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此为少阳太阴并病治方,少阳太阴相兼、寒热互见之治方。临床使用以寒多热少,胸胁满结,心烦口渴,腹胀便溏为目标。根据参考文献显示此方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治疗腹胀、胃脘痛、咳嗽、心悸、眩晕、痤疮、壮热等很多病症。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一个寒热并用的方剂,同时调整寒热的两个大的方向,此方也有调整气机升降得作用。按六经讲属半表半里寒证,病在少阳和太阴,从病机上讲属胆热脾寒。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节、思虑过度往往造成脾虚湿蕴,日久湿浊化火。临床中耳鼻喉的慢性疾病,遇到的单纯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并不多见,而是寒热错杂、虚实共见的情况居多。患者主诉咽喉干燥,口苦,疼痛,鼻腔干燥疼痛,流涕,头晕、耳鸣,一派热证表现,而问诊时却主诉腹部腰部怕冷、腹泻,不能进食偏冷食物。此为表有热象,实则脾胃虚寒,属虚实夹杂证。临床中应用经方抓主证是刘渡舟、岳美中先生经常应用的经验,他们认为只要抓住了主证,主要矛盾解决后,次要矛盾也会慢慢解决。而应用此方的主证有两个,一:口干口苦,二:下腹部的畏寒。同时结合舌脉有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等表现。这两个主证抓准了,主要矛盾解决了,一些其他伴随症状也迎刃而解。临床中常用此方和当归芍药散合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归芍散合方用于治疗偏于半表半里的阴证。此外,应用此方时加减也很重要,因为临床虚实夹杂证中,有偏虚和偏实,如果热证突出,寒证次之者,可以加栀子。虚寒证明显者,可加党参白术。在耳鼻喉科疾病的应用中,还要用一些专科常用药,如此,将柴胡桂枝干姜汤在耳鼻喉科应用,取得了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