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性评价理论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ha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其核心在于培养一流人才.本文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为基础,结合质性评价理论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维度,提出以“学生素质能力、人才培养工作、社会广泛需求和体系自身建设”为评价对象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其他文献
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发挥教师的模范示范作用,加强职业素养课程建设,融入行业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基于卓越的基本内涵,拔尖创新是卓越农林人才的应有之意.概念模型层面,卓越农林人才应具备三维结构要素:基于宏观农业科学体系的“T”型知识结构,知识社会背景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中的三角式能力结构及全方位素质标准.实践探索层面,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实现培养进程分类化、教学过程贯通化、实践环节多样化、评价标准综合化.理论
本文论述大学教育的理念,厘清专业、通识与素养的意义及其间关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大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包括中国与西方,着重大学的宗旨;第二部分主要依据笔者本人于1970∽80年代参与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期间的经验,论述在大学课程里专业与通识必须兼顾;第三部分论述大学应重视素养教育──教育成人,因此除课程内的「道问学」之外,更应注重课程外的「尊德性」,并指出若干方向.本文对台湾海峡两岸的大学发
针对目前美国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了大学生本质性学习成果、高影响教育实践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分析了它们对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及改革的影响,介绍了美国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的具体实例.结果表明,高影响教育实践和信息素养框架给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根本性的观念转变,从而引发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型和学习成果的修订,大学图书馆逐渐从注重技能的“嵌入式”、“整
当今时代新媒体广泛应用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深刻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改变了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新媒体时代高校素质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规避新媒体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和优化,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课题,也是高等素质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爱丁堡大学建校初期的历史表明爱丁堡大学与早年许多在教廷特许下成立的大学不同,它是在得到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的特许后,在爱丁堡市议会的资助下和瑞德主教的捐赠下展开筹建的,兼具王权特许,公立和慈善办学的性质.爱丁堡大学是苏格兰最好的大学,也是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其办学理念与特色对推进中国“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改革中国本科生教学评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教学评价进行研究,发现评价文化注重证据,评价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评价制度,透明、系统和科学三位一体.中国高校在改革本科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以证据为核心,以学生为本,构建透明、系统和科学的评价制度.
建设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探索努力过程,有无限的方案与可能.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集中专注追求相应的成果,只有抓住根本,即本文探讨的两个核心与一个关键.两个核心:保持相对独立,坚持深入研究;一个关键:依靠世界一流学者群体的创造努力.如果淡化、忽略或直接放弃了世界一流大学建成的核心与关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努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永远只会在路上.这大概是世
大学生借助自媒体平台记录个人私事、亲身见闻、目击新闻、转载热点等,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双重影响,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带来传播内容多元性与不可控性,传播方式裂变化易导致聚焦性和群体性,传播内容碎片化带来便捷性和庞杂性,传播方式交叉化带来零距离性和圈群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威权观念,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做好舆情导向;加强宣传平台建设,抢占教育阵地;建立有效监管机制,
本文以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推动经典阅读最力的赫钦斯(R.M.Hutchins),与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杜威(J.Dewey)之间的辩论为主轴,交待两人的哲学基本立场的不同,并由此追溯两人为何在博雅教育如何推动上有着迥异的主张.赫钦斯主张透过经典阅读来推动博雅教育,杜威则主张透过活动来进行博雅教育.文章最后,作者试图以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况,来评断两人的高下,结果是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