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分析了2013年7月8日濮阳强降水过程的热力、动力条件和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加强西伸北上、850hPa西南低涡前暖切变线整体北抬的形势下,由700和850hPa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暴雨区位于在700hPa切变线与850hPa切变线之间、西南低空急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分析了2013年7月8日濮阳强降水过程的热力、动力条件和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加强西伸北上、850hPa西南低涡前暖切变线整体北抬的形势下,由700和850hPa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暴雨区位于在700hPa切变线与850hPa切变线之间、西南低空急流左前方产生的.(2)副高西部边缘的西南低空急流成为这次大暴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条大尺度暖湿输送带,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热量和水汽,同时也增强中纬度暴雨区的斜压不稳定.(3)中低层辐合线的存在和弱冷空气的中低层侵入增强了暴雨区的辐合和暖湿空气的抬升并大量凝结,形成暴雨.(4)强大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对西来降水系统起阻挡作用,使中β尺度暴雨云团移动缓慢,较长时间在河南东北部滞留、发展而造成当地强降水.(5)卫星云图上,团状的、密实的强中β尺度对流复合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短时强暴雨的直接原因.(6)多普勒雷达图上,在有利的切变线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多条强中小尺度回波短带的汇合使回波加强,形成大范围的层积混合降水回波,强回波的列车效应产生当地的暴雨天气;径向速度图上,切变线降水的径向速度图表现为大范围入流风场与出流风场的相互交汇并有像锯齿形的交错现象,说明强降水的产生是由于冷暖气流的汇合,并在汇合区产生多个中小尺度的辐合、旋转系统发展形成的.
其他文献
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实现信息化施工,必须对基坑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本文以上海某工程基坑施工地表沉降观测序列为例,在对原始数据进行零均值化处理基础上,使用Daniel检验法进行了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数据平稳性检验,对平稳性较好观测点计算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及模型阶次、模型拟合效果使用最佳信息准则来衡量、得到了置信度95%时的地表沉降预测公式。结果表明,一些实际观测数据不具备平稳性要求;数据
岩溶塌陷是一种对城市建设构成很大威胁的地质灾害,因此岩溶区场地建筑适宜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唐山市岩溶发育区新开发高层建筑为例,借鉴采空区活化评价方法,研究溶洞与上部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首先计算建筑载荷附加应力影响深度,再计算溶洞洞室顶板的最小安全厚度,最后对场区的建筑适应性作出合理的评价,为在岩溶区兴建高层建筑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结合目前反馈的工程实际施工效果,认为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及
城市是创造着人类文明最前沿;最新价值和价值观的地方;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是科技创新根据地;是民族团结的大家园;也是消灭三大差别变乡为城的起始点等等,这些都是上海世博会主题和副主题。本文作者想就这些问题来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土体结构是上的存在形式,反映了土的形成及存在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土的特性包括它的水力特性、变形特点以及强度特性等。干湿循环作用改变土体自身的微观结构。因而微观结构研究可以解释气候引起的干湿循环效应下、土壤退化的机理。本文在室内干湿循环试验的基础上,借助压汞仪法开展土样干湿循环前后的微观结构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条件下、西南石漠化地区土体微观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湿循环过程造成土样中大孔隙量
岩溶塌陷是山东省临沂市区内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由于研究区人口和工矿企业分布集中,社会结构和基础条件多样,岩溶塌陷一旦发生可能带来的经济和财产损失较严重,本文尝试采用易损性和期望损失评价确定可能遭受岩溶塌陷灾害的各类承载体的空间分布与破坏损失率,预测塌陷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确定岩溶塌陷的风险分区,以期通过对风险级别较高的地区适时发布岩溶塌陷预警信息,达到降低岩溶塌陷风险和危害的目的,为科学开展
地面沉降是基坑地下水控制引发的重要环境后果,准确预测沉降量是评价基坑地下水控制工程环境影响的前提;而合理选择基坑降水影响因子是建立基坑降水地面沉降预测模型的关键。采用SPSS软件对105组基坑降水地面沉降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提出在建立基坑降水地面沉降预测模型时,优先选择基坑最大开挖深度、等效压缩模量、水位降深、支护结构刚度系数四个参数作为主要影响因子,且应避免最大开挖深度和水位降深同时出现
为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该文选择数理统计方法,运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PSS,对珠江三角洲浅层地下水水质指标铁、锰的环境背景值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认为地形地貌、氧化还原条件、上覆盖层性质及地下水径流条件等因素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Fe、Mn的空间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
本文以西南地区重要的山区工业城市六盘水市为研究区域,在对水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六盘水市未来5年水资源的需求量。通过研究得出:未来五年六盘山市水资源年均增长率为67.88%,对城市供水能力提出严峻考验;同时根据上述预测结果结合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山区城市的自然条件,分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及用水结构变化,在此大旱之际,提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对3根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进行静载试验并配套完成试桩轴力测试,研究了各试桩在不同荷载作用下桩身轴力传递的规律以及桩侧壁摩阻力的分布情况。得到的研究结论有:(1)通过计算加卸载过后试桩沉降的回弹率(0.7),发现在最大加载(12000kN)情况下,桩顶沉降主要由于桩身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弹性变形所致;(2)由各试桩的轴力分布图可以看出3根试桩轴力衰减的土层范围主要位于地下20m~60m;(3)对比
应用NCEP1°×1°资料,对2009年11月13~14日发生在华北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沿黄以北)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发现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区)与浓雾的形成与发展有直接关系.水汽通量输送的变化及地面辐射降温,导致了这次大雾的形成机制在持续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改变,即由平流雾变成辐射雾再转变为平流雾.分析表明:降雪及东路冷空气带来的海上水汽为前期平流雾的形成储存了大量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