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家族地区民居研究的几点思索

来源 :第二十三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y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近二十年来鄂渝湘黔四省交界土家族地区民居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与梳理,并基于历史视野,由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关系入手,基于既有营造习俗研究、营造习术研究、田野调查成果,为梳理具有独立意义的土家族民居系统提供思路,重新思索现有民居研究方法,并希望能为当代民居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以地域建筑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为切入点,基于对新疆阿以旺民居的实地调研和分析,对蕴藏其中的生态建筑经验进行初步的挖掘,详细分析了其中朴素的生态自然观、适宜有效的空间布局、因地施材的构筑方式、简单高效的通风与防沙等多个层面的生态营建特征和设计规律,指出阿以旺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对当地特殊自然条件下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的启示和意义.
惠州是广东唯——处汉民族的客家、广府、福佬三大民系交集的地方,三大民系均属宗族组织极为强盛区域,但由于原生民系文化差异,在祭祀祖先与居住关系上呈现出祠宅合一、祠堂分立等明显的民系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宗族组织与家族组织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较量演变.
台湾原住民部落为台湾最早的住民族群,经过明末以来的汉族大规模移垦及现代化扩张,原住民居住范围受到压缩,在住屋建造技术条件、部族社会制度改变,生活方式受到现代化的影响,各部族的生活形态及空间使用方式均尝试对现代都市化进行适应,从而部落环境类似于汉族.本文尝试从原住民民系分析其生活方式的演变及居住环境生活形态特点,最后应用审美适应性理论中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文化适应性来探讨原住民部落的空间环境特
本文根据对广西三江县林溪河流域的鼓楼的考察,列举从清代到现在,侗族鼓楼建筑在平面类型和结构技术以及造型艺术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对演变过程加以分析,追溯其原因.
本文是针对近来国内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逐渐消失的问题,从文化基因视角下论述黑龙江地区传统民居在不同时期的转型,以显性文化基因与隐性文化基因在转型期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分析其特征及其成因.为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转型研究提供参考,并希望从中找寻建筑创作的根源.
传统民居蕴含的历史,文化、哲学、美学、艺术价值,对当代建筑设计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建筑符号学的视角,探讨传统民居在当代建筑设计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代传承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优秀建筑作品,总结建筑符号学视野下传统民居在当代建筑设计表达中的运用,为地域性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经验方法或参考.
简述建筑史研究中的口承传统的历程,借鉴场域理论,以营造技艺口述史研究中的访谈80问为核心,旨在建立扇架地区乡土营造口述史的大纲.不仅利于将研究内容的条分缕析,也有助于建立乡土建筑方言词典.强调技艺、习俗、习术并重,有利营造技艺保护传承和再生.
本论文选取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沙溪古镇作为研究对象,沙溪古镇核心区是其历史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最为丰富.随着沙溪古镇被列入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以及沙溪复兴工程项目的实施,沙溪古镇文化旅游得以迅速发展.文章对沙溪古镇核心区文旅商业空间的组织、宅店布局演变、文旅建筑空间转型等方面做出分析,归纳提出了文旅商业空间的演变模式与内在机制.
自羌族在岷江河谷定居以来,以火神、角角神、中柱神为中心的主室是羌族民居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空间,不仅是日常生活发生的主要空间,更是羌族人民进行祭祖的神圣场所.“5.12地震”后,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空间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本文就这一现象展开思考,展现建筑空间形式在时代中的变迁、演进、演化.笔者于2018年7月随团队对汶川县5个村寨(龙溪乡、布瓦寨、垮坡村、
以福柯为代表的谱系学历史研究法及其理论是当代最为重要的思想理论之一,他对“异”的寻求、对“边缘”的重视、对“永恒”的质疑、对“宏大叙事”的批判、对“偶然性”的肯定,对“多元化”的赞扬等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鲜活而丰富多样的历史.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研究路径,对于如何研究广泛分布于云南地区的干阑式建筑提出一种方法论上的思考,并进而指出在当代干阑式建筑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