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微生态环境细菌多样性

来源 :第七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际微生物系统与分类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藻又称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引起湖泊水华现象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之一.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体中蓝藻的过度繁殖导致水华现象频繁爆发,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其中蓝藻产生的藻毒素对环境的危害及生物安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对蓝藻微生态环境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的剖析,以及菌藻关系的研究,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治理提供新思路.本实验运用纯培养手段从50份蓝藻培养物微生态环境样品中分离得到265株细菌,通过对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归属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共5个门中的40个科、62个属.分离得到的菌株中变形菌门为最优势类群,包含了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3个纲的菌株.α-变形菌中优势菌属为根瘤菌属(Rhizobium)、芽单胞菌属(Blastomonas),γ-变形杆菌中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我们分离得到菌株中13株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其近缘菌的最高相似性低于98.2%,代表了6个潜在的新分类单元(新种或新属).相关研究显示,在我们分离得到的纯培养物的近缘菌中曾发现过一些功能菌株.例如,Pseudomonas chengduensis DSM 26382T具有降解多种金属功能,Sphingomonas sp.ACM-3962能够高效降解微囊藻毒素,Sphingopyxis fribergensis Kp5.2T可以通过代谢中间体苯乙酸降解苯乙烯,Janibacter sp.XJ-1在活性污泥反应器中对二苯并呋喃降解的起强化作用,Blastomonas natatoria DSM3183T可产生细菌叶绿素A且含有分裂光合作用基因簇,Roseomonas rhizosphaerae YW11T具有有机磷酸酯降解功能,Delftia lacustris 339T具有肽聚糖降解作用,Burkholderia cepacia AC 1100有降解氯酚作用,Mycobacterium frederiksbergense FAn9T具有多环芳烃降解功能,Hansschlegelia zhihuaiae S113T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活性等.因此,蓝藻微生态环境中不仅仅微生物种类多样,蕴藏着大量的尚未被人类认知的微生物资源;而且细菌功能丰富,为进一步研究菌藻关系、生物方法治理湖泊水华及维持湖泊生态平衡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材料.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论文研究开发了一系列阴离子染料的内添加型染色助剂,既可单独作为染色助剂在皮革染色工序使用,亦可作为染料的添加剂与染料进行拼混.该论文主要对其制备方法、表面化学性
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甲基汞被认为是毒性最强的汞形态之一。水稻是我国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一条主要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了甲基汞和无机汞在水稻体内的吸收、富集、转运差异性以及甲基汞去甲基化现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HPLC-ICP-MS结合SR-XANES技术分析了水稻植物甲基汞去甲基化机理。结果表明水稻根部分泌物有微弱的去甲基化现象,去甲基化率约为9%。加入叠氮化钠去甲基化减弱,说明可能是根际微生物
学位
  瘤胃是一种典型的厌氧生境,是研究木质纤维素在厌氧条件下降解过程的一种很好的实验材料,而且由于微生物的代谢与宿主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对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的研
会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测量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子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由于其功能单一,体积庞大,已经很难满足实际测量工作中多
纳米金独特的化学稳定性及光学性质使得它成为极具应用于生物及生物医药领域潜质的纳米材料。纳米金若要应用在医学领域,制备得到无毒的具有洁净表明的纳米金的绿色合成方法至
  抚仙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水质清澈透明,环境优美,是滇中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流域面积674.69 km2,湖长31.4 km,湖最宽处11.8 km,湖面平均宽6.
会议
小鼠泛素结合酶基因Ube2e3是一个生长抑制基因,其编码的蛋白Ube2e3参与泛素蛋白酶体水解系统并在成年小鼠的各组织中广泛表达。本研究通过实时定量RT-PCR及原位杂交技术,对小鼠
  Many investigations have confnrmed that the abundant genetic diversity of phytoplasmas is associated with their adaptation to ecological condition and patho
会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