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抗生素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活污水是水环境中抗生素的一个主要来源[1],人体内没有完全代谢的药物或衍生物、未用过的或过期的丢弃药物,随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机 构】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55
【出 处】
: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生素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活污水是水环境中抗生素的一个主要来源[1],人体内没有完全代谢的药物或衍生物、未用过的或过期的丢弃药物,随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其他文献
超分子化学传感器(SCS)是通过分子识别作用检测分析物,同时利用接收器将接收信号转化为光学信号并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表达,因此有望克服传统化学传感器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但目前几乎所有SCS 的检测范围不能被改变,而同一目标分析物在不同样品中可能具有不同浓度,因此使SCS 具有可调控的动态检测范围对其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氧气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的迟钝动力学是限制低温燃料电池发展的关键部分。目前商业上使用的ORR 催化剂是铂基材料,但是因为铂催化剂较为昂贵、耐久性差及甲醇耐受性低等缺点,所以迫切需要绿色可持续且性能好的ORR 催化剂替代铂的使用。在已研究的材料中,碳材料凭借其丰富的来源、多变的多孔性及较高的稳定性脱颖而出。本课题主要是生物质材料——龙胆草为前驱体以氯
蛋白质自组装是以蛋白质为组装基元,在非共价相互作用的驱动下自发地形成具有一定规则结构聚集体的过程。由于蛋白质自身具有精确的结构以及丰富的功能,且蛋白质组装体中在生命体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蛋白质自组装是推动自组装领域向多功能材料以及生命体系迈进的重要一步。目前文献中多数以蛋白质为基元构筑具有规整、精确结构组装体的研究中,多采用了蛋白质表面上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为驱动力,而我们在研究中
首先以氧化石墨烯、乙二胺和N,N-二环己基碳酰亚胺为原料制备氨基化氧化石墨烯(NH2-GO),然后采用原位聚合法将其添加至以4,4-二氨基二苯基醚和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为单体合成的聚酰胺酸溶液中,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和热亚胺化制得NH2-GO/PI 纤维膜,并对其微观形貌、孔隙率、吸液率、浸润性、热收缩率和热稳定性进行测试与分析。
功能性无机纳米粒子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尺寸、形状和材料种类,更依赖于其空间排列及组装的有序性。我们通过外场和受限作用的协同来诱导无机纳米粒子组装并构筑有序结构。通过末端官能化的均聚物对无机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得到聚合物接枝纳米粒子,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物接枝无机粒子的受限组装行为,得到堆积规整有序、晶格常数可调的超晶格结构及螺旋、双螺旋及其它新颖结构的组装体。在外电场作用下,聚合物接枝无机纳米棒可克服自身旋转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相对于传统电池具有比容量大,质量轻,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研究者所青睐.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其来源广援,价格低廉,无毒且比容量大等优势,在锂离子电池方面应用最为广泛.本文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CuO/C 纳米纤维,通过SEM 对制备的纳米纤维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CuO/C纳米纤维在煅烧前后均呈现连续纤维形貌,纤维直径在500-800nm.从TEM 图如中可以看出
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都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是制备多种塑料和纤维的原材料。在工业上,二甲苯以混合物的形式从原油提炼中获得,它们的分离在化工上非常重要。苯乙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聚合物单体,被广泛用于制备塑料、橡胶以及树脂等。
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共价连接π 共轭寡聚分子与巯基的紫杉醇体系(OPV-S-PTX)。该分子通过π-π 堆叠和疏水相互作用聚集,进一步通过活性氧(ROS)作用下二硫键交联在肿瘤细胞内原位形成纳米颗粒,从而防止排出细胞外。实验结果表明OPV-S-PTX 的IC50 相比PTX 本身降低145 倍,即使对紫杉醇耐药的肿瘤细胞株A549/T,IC50 也降低90 倍,该体系对正常细胞几乎无毒。裸鼠实
药物目前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我国河流及饮用水水源中频繁产生,据统计,普通的药物中大部分具有手性结构,即具有一对对映异构体,而手性药物(CDs),因其种类和组成的不同,内部的对映异构体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体现在毒性、与蛋白质的结合吸收以及在河流中的自然衰减率等不同。
The potential persistence and migration of 14 antibiotics comprising sulfonamides,fluoroquinolones,macrolides and tetracycline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50-d recirculating flume study supported by b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