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不同素食类型和素食饮食时间长短对素食者体成分状态的影响。方法于2012-2013年4月和7月在上海市市中心10家素餐馆中招募到愿意接受本次调查的235名上海市区成年健康素食者。本次研究的素食者定义为不吃任何动物性食物(奶、蛋除外)者。其它入选标准还包括:(1)素食时间6个月及以上;(2)年龄18岁以上;(3)过去12个月内无妊娠史或生育史。素食者年龄为20-65岁,平均年龄(40.3±10.7)岁,男、女分别占36.2%和63.8%。分组方法:按照素食类型分为全素和奶蛋素,全素指完全不吃动物性食物,奶蛋素指不吃除奶、蛋以外的动物性食物。按照素食时间分为5年以下素食者和5年及以上素食者。身高采用身高计测量,腰围采用软尺测量;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Biospace Inbody 720)测量人体蛋白质,脂肪,骨骼肌、矿物质等含量及体重;膳食能量摄入量通过24h膳食回顾法获得。超重/肥胖判断标准:体质指数(BMI)≥24;中心性肥胖判断标准: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素食类型和素食时间对体成分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素食5年及以上组的人体蛋白质百分含量、去脂体重百分含量、骨骼肌百分含量均低于素食5年以下组(P<0.05),而体脂百分含量、腰臀脂肪比、体质指数、腰围及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素食5年以下者(P<0.05);全素组和奶蛋素组的上述体成分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后发现,校正年龄、性别和素食时间后,奶蛋素组人体蛋白质、骨骼肌、矿物质及脂肪的百分含量等体成分指标与全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校正年龄、性别、素食时间和膳食能量摄入量后,奶蛋素组超重/肥胖的发病危险性与全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奶蛋素者发生中心性肥胖的危险性显著低于全素者(OR=0.164,95%CI:0.048-0.554,P=0.004)。多因素分析发现,素食5年以下组与素食5年及以上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不同素食类型和素食时间长短对人体蛋白质、骨骼肌、矿物质及脂肪的百分含量等体成分指标有明显影响,但奶蛋素可能比全素更有助于降低发生中心性肥胖的危险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