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梁柱线刚度比对“强柱弱梁”的影响探讨

来源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tomb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中柱的震害往往大于梁的震害.本文通过典型平面的算例计算,分析了梁柱线刚度比值对于“强柱弱梁”的影响,对梁柱线刚度比值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汶川地震后,作者赴陇南文县城关镇,文县碧口镇,武都区,康县等地详细调查房屋震害情况.在整理分析大量现场第一手资料后,总结出的一些看法和结论,归纳了一些震害现象,提出了一些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以及重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汶川地震后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对灾区房屋实际抗震性能的评价,有利于房屋的修复和加固,可以节省成本,确保房屋加固达到预期的目标,特别是对于震后烈度规划有调整的地区.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在既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实际应用的状况,综合房屋后续使用年限、房屋实际受损状况、填充墙的作用等因数,提出一种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鉴定方法,为混凝土结构房屋加固补强和抗震鉴定提供量化的方法.
防屈曲支撑(BRB)是一种兼具普通支撑和金属耗能阻尼器双重功能的支撑形式.为了简化传统全钢防屈曲支撑的生产制作流程,以进一步提高其生产加工精度和减少生产加工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全角钢式防屈曲支撑构件(ABRB),并设计了三个试件对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考察了支撑的各种基本构造对其滞回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构造相对合理的情况下,ABRB具有较好的延性及耗能能力,在破坏前滞回曲线始终饱满稳
本文根据“5.12”汶川地震现场实际震害调查,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抗震进行了分析,包括选型布局、概念设计、结构整体性、强柱弱梁、构造措施、非结构部件、抗震缺陷、病态抗震结构等等.最后探讨了结构整体性抗震问题及若干建议和措施.
通过分析结构的抗震能力储备,对抗震能力不足的结构适当改进,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结构在地震,特别是大震、巨震下的安全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砖混结构典型工程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在依据的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防烈度和建设场地等因素不同的情况下,已建立的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储备系数和破坏程度的对比关系仍然成立.
本文就设计原则、设防标准、结构选型、结构布置、抗震验算、抗震措施等几方面对如何保证房屋“大震不倒”的具体抗震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本文通过对大量现有校舍进行抗震鉴定,并对鉴定结果与汶川地震学校建筑的震害进行对比,指出对少数不符合鉴定标准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处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新建校舍的设计从对结构抗震有利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汶川大地震后,面临很多灾区的建筑需要恢复使用而进行的加固补强,在实际的加固过程中存在一些加固误区,不是所有静力的加固措施都能恢复和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本文就混凝土结构在本次地震中遇到的常见的破坏形式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并就加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以期达到加固的规范和有效性,为加固提供借鉴.
对目前国内外已完成的原型结构试验进行了回顾,总结评述了原型结构试验方法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的三层框架原位推覆试验的主要结论进行阐述,并与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震害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原型结构现场试验能够体现整体结构的薄弱环节,揭示结构整体破坏特征并反映出结构的破坏机理,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汶川地震反映出的框架结构主要震害,提出
配筋砌体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结构形式,其抗震理论尚不够成熟.然而各种震害资料表明,不规则结构在地震的作用下更容易发生破坏,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余震往往伴随着主震频发,有时甚至是建筑物倒塌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已编制程序EAPESCCS,从结构自身参数及地震动特性两方面初步研究了其对结构主余震作用下破坏状态加深程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结构在抗震设防各种烈度主震作用后,在群震型余震或主震型余震作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