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人、文关系论题的再探索

来源 :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文如其人说历来都被作为一种定论和准则看待.然而,随着文学和文论的发展,它的真理性不断受到置疑,文章宁复见为人的人、文分裂现象也屡见不鲜.本文的着力点不在重复申诉文不尽如人这一观点,也撇开对众多人、文分裂事实的搜集和罗列,更不在努力证实文如其人说或文不如其人说.本文以“为什么”为视角,分别从文学风格学、文学阐释学、创作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创作主体思想基础五方面对造成文不如其人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厘析,并最终得出影响人、文关系的最根本、最本质的因素是作家的临文状态,即文德。
其他文献
2006年在中国学术界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可以首推易中天、于丹现象.易中天、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古典文化传播内容及其方式在受到众多观众读者喜爱的同时也遭到了部分人的质疑.2007年,易中天、于丹在全国各地签名售书的狂潮至今还未停歇.本文论者认为,对于易中天、于丹现象不应该仅仅瞩目在他们对古典文化的讲解的对错与否层面,应该作深层次学术考察,也就是作严格的学术探究.易中天、于丹现象至少发出了一个信
本文以论争中的“文学终结论”为以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内研究者的观点,认为在这场看似热闹的论争中含着深深的误解:文学观的不同、具体语境的差异以及对关键词“终结”的不同理解都造成了论争者不能地对“文学终结论”做一清晰明朗的判断.在当下语境中,再谈“文学终结论”只能是浪费,此次论争应该结束.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化趋势,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物质上,全球性的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在精神上,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趋同化,它扼杀了文化的多样性,使人的多样需要不能满足.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西方化,是文化的帝国主义化.当今世界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文化的竞争上.保护民族文化个性,是抵抗帝国主义文化入侵,提高民族文化创造力,增强民族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翻译文学入选国语(国文)教科书的角度,挖掘现代文学的生产机制和传播途径.文章集中描述、论证了翻译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走进中学国语(国文)教科书的条件和契机,追踪了翻译作品从“欧化”到“国化”的进程,阐明了翻译作品在当时教科书中充当的“全职文学角色”和“奠定了现代文学观念”等作用。
电子游戏艺术产生后,文学名著衍生的电子游戏艺术作品迅速普及,沉寂多时的文学名著凭借电子游戏艺术虚拟现实特征重新赢得了大众的青睐,仿若再生.然而,在这表面的繁华之下,以影像链进行叙事的电子游戏艺术一方面消解了文学名著原有的意义深度,使得原有经典文本成为碎片拼贴;另一方面又带来异质文化的入侵而导致文学名著精神的失落,最终导致的是文学名著的沉沦.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来看,意识形态主要不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而且也不是所谓的“综合思想体系”,因此“审美意识形态”这一命题是能够成立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文学观念的.“审美意识形态”这一理论目前研究得还不够,主要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方式问题的研究都有待加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距离说以及意识形态生产的理论可以提供很好的理论借鉴.
“笑”,作为喜剧特征之一是一个难以分析的概念.对笑的不同描述反映了不同的美学思想.18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哈奇生在霍布斯和艾迪生关于笑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于二者的观点.哈奇生认为,笑并不一定是因为感到自己比别人更加优越而产生.滑稽、讽刺都可以引发笑.哈奇生列举了四种可能引发笑的情况,认为笑是人性中的一种属性。在哈奇生的美学体系中,笑属于“内在感觉”,它处于美学与非美学的中间.哈奇生美学思想中的模
本文首先列举了卢卡奇、巴赫金等理论家对于novel的现代性文类性质的判断,并梳理纷繁复杂的中国“小说”源流.这种“小说”与novel的天渊之别,在晚清首先通过翻译而被抚平、遗忘.大体经由早期传教士——日本政治小说——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跨文化对译实践,“小说”与novel对等关系建立.从此中国小说开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构成一种新的现代性文类.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最早是他对之前的欧洲语言观的批判,文中阐述了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及德里达在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批判,从而探讨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来源。
感官用语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脉络里是极为常见的现象,本文首先介绍感官用语的概貌,然后概述感官用语频繁出现的原因,最后由总体到局部的内在逻辑分五个层次深入论述感官用语对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和美学史写作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在感官与审美、感官用语与美学范畴、日常语言与批评语言的现代研究意识平台上,结合感官用语的文化言说语境,凸显范畴的闭合或者开放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