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卤代温室气体是指分子中含卤素的温室气体,包括CFCs、HCFCs、HFCs、PFCs、Halons、以及含卤有机溶剂等,大多由人类活动排放产生,在大气中寿命较长、能长距离传输,能催化平流层臭氧光化学反应导致臭氧层损耗,并具极强温室效应,其大气浓度组成特征及排放的时空变化与气候环境效应密切关联。针对《京都议定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物种,自2006年10月开始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在线观测CFCs、HCFCs、Halons浓度,2010年起逐步扩展至HFCs和PFCs浓度;自2010年10月起,在5个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云南香格里拉)开始罐采样同步观测。初步建立了我国大气中30余种痕量卤代温室气体在线观测、采样分析、标校和质控的优化方法,标准及流程方法溯源国际AGAGE联合观测网,结果已用于WMO温室气体公报、中国温室气体公报、WMO-UNEP等科学评估。研究表明,进入减排期CFCs本底浓度呈下降趋势,而替代物HCFCs和HFCs浓度迅速上升。示踪物比值相关模型的排放量估算表明,第三代制冷剂(HFCs)直接取代第一代制冷剂(CFCs)将对区域ODP和GWP造成影响。发现2008奥运期间北京上甸子站HCFCs污染浓度显著低值,引发了我国HCFCs生产-消费-库存-排放的再认识。2012-2013年进一步选取北京城区2站每周采样辅以典型时段强化观测,空气团轨迹与多物种实测浓度匹配分析方法进一步优化,研究城市排放特征及不同输送过程和气象条件下排放源对区域本底浓度水平的影响,初步揭示了上甸子站几种卤代温室气体源区特征。5个典型区域卤代温室气体浓度水平及其组成比例的异同,间接反映了减排方式和进程的差异。在国内率先开展源反演及典型个例实测校验,与示踪物比值相关法估算的排放量比对验证,拟进一步评估减排与演替进程及其对全球和区域ODP、GWP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