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司法顺应民意,司法裁判得到当事人认可和社会公众认同,是检验司法正义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标尺。无视民意,顽固坚持司法专制主义和规则中心主义,是司法不能获得公信力的根本原因。在当代,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克服这一弊端,致力于在法官与当事人、司法与社会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追求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促成了纠纷的实质性解决和社会和谐。树立人本司法观,采取与民意互动的协商性司法方法,在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司法与社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顺应民意,司法裁判得到当事人认可和社会公众认同,是检验司法正义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标尺。无视民意,顽固坚持司法专制主义和规则中心主义,是司法不能获得公信力的根本原因。在当代,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克服这一弊端,致力于在法官与当事人、司法与社会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追求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促成了纠纷的实质性解决和社会和谐。树立人本司法观,采取与民意互动的协商性司法方法,在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司法与社会之间展开必要的“对话—沟通”,是变“死法”为“活法”,完善司法正义性、获得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新类型案件往往具有法律规则不明、相关经验匮乏、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如何审理好新类型案件,履行司法裁判“有效且恰当地解决社会冲突”的使命,成为许多司法决策者和具体办案者花费心思考虑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在日常学习研究中发现,已经作为一项基本司法政策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统一,论(以下简称“两个效果统一”论),其不仅最早出现于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新类型民事案件的要求中,而且许多领导讲话、文件规定、学术研讨、
本文以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衔接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法律关系和地位入手,分析我市法院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制度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间题,寻找制约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制度有效运行的深层原因,提出以法官独立原则为理论基础,从人的街接、职权的街接、运行机制的衔接和责任的衔接四个方面实现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制度衔接。
“思想就是旗帜,就是方向”,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当前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指导政法工作开展的一面旗帜。“司法为民”则是“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领域的具体落实。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也多次强调,人民法院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目前,虽然各地法院制订出台了诸多司法为民的政策,但更多的只是一些便民、利民的措施,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不利于从宏观层面予以把握,而学界的研
司法职权配置的科学合理与否是检验司法体制改革是否深化的重要尺度,是司法行为能否得以依法、有序实施的前提条件。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民法院内部审判机构、管理机构的分工,建立以审判权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形成配置科学、运行顺畅、公开透明的司法工作机制成了当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基层法院实践工作经验,通过对当前法院内部审判权与管理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审判权与管理权之间的配置与运行问题提出
本文试图从两大法系不同诉讼模式下的法官权利比较入手,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加以研究并借鉴其有益经验,进而论述了与和谐主义诉讼模式较为相近的协同主义诉讼模式的历史演进与其结构内容,并得到了理论上的启示即在我国的诉讼程序中辩论程序真正得以实在化。最后从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的价值追求和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古今中外,在实现刑事审判的公平正义问题上,民意与司法一直有着一种相伴相生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在刑事司法领域中一直盛行的是“国家本位主义”,刑事裁判者更多关注地是准确打击犯罪所取得的法律效果,往往不遗余力地力求发现刑事案件的客观真实,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案件本身的社会影响和效果如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社会变得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在不断觉醒和张扬,而刑事司法体制甚至
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或许受其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等因素的影响而与他国司法制度存在诸多差异,但对于司法的公正性而言,则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在我国刑事司法过程中,针对个案公正性评判标准往往会受舆论的影响而失之偏颇。刑事司法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一份裁判书,从立案到结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故而对案件公正性的评判也就不仅仅是法律效果或社会效果之一,应该是全面的,不但要做到裁判结果上尽可能的法
尽管对司法权被动或是主动的讨论尚存争议,但司法权应当具有独立性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当前,学界已陷入将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割裂开来进行研究的误区,而这将影响我们对司法活动进行的分析的准确性。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均是在司法权独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司法哲学,由历史经验可以探知,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都曾直面“鲜花”与“鸡蛋”,也就是说,对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进行价值判断是不可取的。
“法律是一种抽象性规则,其与具体案件的衔接主要在于法官如何将法律的适用运用于具体个案之中,以其固定性的规则去应对变动不居的人,纷繁复杂的事物,作出对当事人利益重新认定的判决。这个以法官行为处分当事人利益的判决是否让当事人接受便是司法公信力的问题。”裁判文书作为司法活动最终的文本载体,也是司法活动的终端“产品”,它吸纳了从案件起因直至法庭裁判空间的各种法律要素,其过程包括三大环节,即:查明事实、分清
司法不公的现象反映强烈,成为法院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审判工作中关系案、人情案甚至金钱案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案件裁判不公,有的甚至枉法裁判,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法院工作,损害了司法权威。本文对如何解决司法不公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