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时,电刺激或导管机械刺激三尖瓣环与右心耳交接处常可诱发短阵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房颤动。而对这一局限区域内电生理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尚少。本文对其不应期及易感窗口进行分析,并对正常心脏的解剖及组织学标本进行观察,以探讨这一有限区域内所发生的电生理现象的可能机制。资料与方法13例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27-61岁(平均43±9岁)。均为左侧左室旁路或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诊断依据,无房性心律失常病史,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射频消融房室旁路或双径路后,进行三尖瓣环与右心耳交接处(RAA,X-线左前斜45°,三尖瓣环9点钟的心房侧),右心房间隔部(RAS),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及冠状静脉窦远端(CSD)。不应期(EBP)的测定。基本刺激周长(S1S1)500ms,早搏刺激(S1S2)联律间期从380 ms开始(递减步长10ms)。计算心房易感窗口(诱发房内回波或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最长S1S2与最短S1S2的联律间期的差值)。三个正常意外死亡者的心脏标本。暴露右心房,观察与三尖瓣环与右心耳交接处的结构,并与其他部位比较,取其连接部心房肌进行组织学染色,并进行神经纤维染色分析。结果(1)电生理检查结果:四个部位之间的刺激阈值无明显差别(RAA,2.81±0.95V;RAS,2.51±0.86V;CSP,2.63±0.69V;CSd,2.52±0.67V。P>0.05)。在RAA测得的ERP(182.86±23.35ms)明显短于在RAS(230.71±23.03ms),CSP(227.14±12.04ms)及CSD(235.71±24.41ms)测得的不应期(P<0.001)。在RAA测得的VW(40.71±30.49ms)明显长于RAS(0),CSP(1.43±3.63)及CSD(0)测得的VW(P<0.01)。在RAS,CSD,CSP刺激时,仅一例患者发生心房内回波,没有房颤或房速被诱发。而在RAA刺激时,11例患者诱发房内回波、短暂房速甚至房颤。(2)组织学及解剖学检查结果:解剖学示,三尖瓣环9点钟的心房侧系瓣环与梳妆肌的连接部位,该部位梳妆肌起始部较粗大。组织学检查示游离壁心外膜下脂肪垫内分布大量神经结,9点钟附近心房肌神经纤维染色示大量神经纤维分布。结论右心耳与三尖瓣环连接部梳状肌较其它部位发达,肌束较粗大。该部位不应期明显较心房其他部位缩短,心内刺激时,心房易感窗口较心房其他部位刺激明显增宽,房内回波、房早及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该区域心外膜下有较丰富的神经结分布可能是导致其电生理独特性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