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实际工程结构在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等方面存在变异性,其可靠性也受到影响.对于断裂问题,裂纹尺寸、裂纹位置和泊松比等参数的随机性将引起应力强度因子的不确定性.综合运用响应面法、蒙特卡罗法及样条虚边界元法,提出一种计算量少、计算精度高的应力强度因子可靠度分析方法.该法可以克服传统响应面法因线性化带来误差的不足,也可以克服直接蒙特卡罗法计算量巨大的缺点.此外,在拟合功能函数时采用样条虚边界元法进行数值试验
【机 构】
:
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工程结构在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等方面存在变异性,其可靠性也受到影响.对于断裂问题,裂纹尺寸、裂纹位置和泊松比等参数的随机性将引起应力强度因子的不确定性.综合运用响应面法、蒙特卡罗法及样条虚边界元法,提出一种计算量少、计算精度高的应力强度因子可靠度分析方法.该法可以克服传统响应面法因线性化带来误差的不足,也可以克服直接蒙特卡罗法计算量巨大的缺点.此外,在拟合功能函数时采用样条虚边界元法进行数值试验,其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的有限元数值试验,这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方法的计算效率.采用提出的方法分析了两个裂纹问题,并与直接蒙特卡罗法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其他文献
在深入分析结构疲劳失效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证明了Kececioglu基本假设的正确性,建立了结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与概率递推过程的等价关系,弥补并完善了Kececioglu方法的力学不足.依据所得结论给出假设给定载荷作用下结构疲劳寿命服从LN分布且对数寿命标准差满足齐次性时.结构疲劳损伤计算表达式和临界损伤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本文结论符合以往大量试验研究成果,能够为先进的飞机结构使用管理技术研究提供
飞机寿命研究室成立多年来,相关科研人员立足现役装备,在飞机寿命研究的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保证了飞行安全,创造了巨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结合飞机寿命研究室的工作实践,谈谈对飞机寿命研究深层次思考的一些看法.
依据多种应力水平下的耐久性试验结果,通过概率断裂力学方法(PFMA)和改进的裂纹萌生方法(ICIA)对飞机关键疲劳部位进行两种载荷谱下的耐久性分析和评定,确切给出该关键部位的损伤度评估并预测经济寿命.全尺寸疲劳试验根据耐久性评定结论进行了耐久性修理,保证了试验的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有效研究铁路车辆大型复杂车体结构的疲劳强度及寿命预测,提出一种基于多体系统的复杂结构疲劳强度的混合模拟新技术,并将其具体应用在车体结构中.该方法以典型机车车体结构为实例,具体步骤包括:首先,建立以车体为核心的整车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并根据设计的载荷工况,进行动力学分析获得对应不同载荷工况下的结构关键位置的载荷时间历程(包括力、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其次,通过有限元准静态应力法
采用拉伸和疲劳力学性能测试、金相和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比较研究了2524和用微量Sc、Zr合金化的2524合金(2524SZ)合金薄板的组织和性能,重点考察了Sc、Zr的微合金化对2524合金疲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应力比R=0.1时,2524合金的疲劳强度为184MPa,2524Sz合金的疲劳强度为194MPa,比2524合金提高了5%.微量Sc和Zr在2524 SZ合金中主要以次生的Al3(
本实验采用经超声喷丸处理16分钟后,在表面已形成了纳米晶组织的316L不锈钢试样和未表面处理的316L不锈钢试样,通过对比拉拉疲劳试验,运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分析研究了表面纳米化处理对316L不锈钢的疲劳性能的影响,并对表面进行了残余应力的测试,作了疲劳断口形态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表面纳米化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对某型飞机外翼下壁板进行裂纹扩展与剩余强度试验,研究Z型和T型长桁加筋、蒙皮带凸台的壁板结构的单裂纹与多裂纹扩展行为和剩余强度特性,并应用ANSYS软件对试验件结构裂纹进行了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针对我国南方等亚热带地区的温度变化情况,在不同温度(5℃,20℃,50℃,80℃)条件下,对碳纤维薄板(CFL)加固钢筋混凝土(RC)粱的抗弯疲劳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讨了使用环境温度对CFL加固RC梁抗弯疲劳寿命的影响,提出了环境温度与外力耦合作用下CFL加固RC粱疲劳寿命的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有效地预测环境温度与外力共同作用下CFL加固RC粱的抗弯疲劳寿命,并能较准确地推定其疲劳
“国家航空材料数据库”是中国一航材料院航空材料数据中心开发的—个面向Internet的材料数据库网站.本文首先从“国家航空材料数据库”的发展史出发,引出了建立新版“航空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接着介绍了新版“航空材料数据库”的详细情况,包括系统解决方案的选择,浏览器界面的设计、组成,数据内容等,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访问信息量效率”的系统设计方法.
针对某型飞机前、后机身疲劳试验中出现后机身12框上大粱提前破坏的问题,分析了前、后机身两项试验的支持方式,通过建立简化的试验加载模型,分别计算了前、后机身在不同试验载荷谱下的疲劳损伤,给出了后机身疲劳试验中12框上大梁提前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了试验方案改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