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颈椎病的外科治疗,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无论是手术技术、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器材都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自2002年Goflin等首先报道采用Bryan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以来,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迅速发展,它在充分减压的同时能保持置换节段的活动度,降低邻近椎间盘内的应力,减少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随着颈椎非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学者都发现术后人工椎间盘假体周围可发生HO,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报道术后HO形成降低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Sola等报道了21个节段Bryan假体置换术后3年的随访结果21个节段中有16个出现了HO发生率高达76.2%。Christoph Mehren等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发现,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1年77个节段中有51(66.2%)个节段发生不同程度的HO,其中38(49.4%)个节段发生2-3级的HO。Leung等对实施了Bryan置换术的患者术后一年的HO形成与节段活动度减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90位患者中有6位出现了明显的HO,且其申4位的ROM小于2°,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HO作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一个突出的并发症而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本研究中随访期间纳入患者中共有25例(18.80%)患者、共31节段(19.75%)术后随访时出现异位骨化表现,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手术技术的改进和异位骨化判断标准的差异有关。颈椎关节突关节由相邻上、下颈椎关节突的关节面组成,双侧的关节突关节同前方的椎体及椎间盘一起构成颈椎的椎间关节。颈椎小关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及在一定范围内的伸屈和旋转运动功能。每个颈椎节段,均包括三个不同的关节,即双侧的关节突关节与前方的椎间关节,共同维持颈椎的稳定,其中关节突关节通过导向控制、对抗压缩和向前剪切载荷维持颈椎的稳定。颈椎关节突关节位置隐匿,解剖形态复杂,常不易在影像上及手术中对其形态全面观察,因而常被忽视,以往的颈椎小关节的观察和测量主要依靠颈椎X片(正侧位、斜位),本研究采用颈椎CT平扫+三维重建的方法,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对患者颈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进行观察测量,可以更加客观清楚的评估小关节的退变情况。研究结果显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颈椎小关节的退变可能与术后HO的发生存在相关性。随访期间出现HO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朗显重于术后未出现HO的患者,提示颈椎小关节的退变可以充分反映颈椎的退变情况。既往有文献报道,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HO的发生可能与术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过低有关,术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小于6°,更易发生HO。颈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可以对颈椎的节段活动度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推测,术前颈椎小关节退变的程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术后HO的发生。此外,还观察到在A组25例出现HO的患者中,根据McAfee分级HO级别越高的患者术前小关节的退变越严重。这说明,术前小关节的退变程度可能与HO的发生存在正向相关性。术前颈椎曲度采用Borden法进行测量,体现了术前患者颈椎的平均弯曲的程度,可以对患者术前颈椎的整体退变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若患者术前颈椎曲度较好,则整体退变程度不重。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期间出现HO的患者中术前颈椎曲度不佳(变直反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术前的颈椎曲度对于术后HO发生的影响。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HO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未发生HO的患者,HOⅢ级和Ⅳ级的患者术前小关节退变的程度明显重于Ⅰ级和Ⅱ级的患者。本研究的待改进之处在于未根掘颈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与HO的发生进行进一步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同时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可以进行前瞻性研究便更具说服力。此外,HO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的过程,颈椎小关节的退变情况仅是可能影响HO发生的一个因素,两者之间具体的相关程度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前瞻性的相关性研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