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曲线高架梁桥的振动特性分析

来源 :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高架桥上部结构常采用箱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曲线结构,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单圆柱墩,上都结构和桥墩之间设置橡胶支座进行连接。整个桥梁可以看作是支承在一系列弹簧上的结构体系。本文根据城市高架桥的这种特点,运用ANSYS大型分析软件建立了计算分析模型,计算了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对其进行了振动特性的分析和研究,为城市高架桥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根据边坡失稳的特征,将坡体分成主被动塑性区、刚性区,分析了土体中不连续应力场和速度场特点,基于上下限原理的推论,建立计算模型,构建求解边坡极限承载力的算法,通过解三类边值问题,求得边坡极限承载力的精确数值解。该解满足土中刚性区的静力平衡条件、刚体运动条件和已知的边界条件。利用该算法对影响承载力的几个因素进行了讨论。算例表明:文中求解极限平衡问题真解的算法是可行的,结论可靠。
通过高烈度地区宿迁的一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钻孔灌注桩桩端注浆的施工工艺,并进行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桩端注浆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比常规的钻孔灌注桩提高近50%,桩基沉降量显著减少,节省资金130万元,降低成本30%。
轴压比是剪力墙抗震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本文进行了5个1/3缩尺的轴压比为0.5的中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包括:1个普通混凝土剪力墙,1个内藏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1个内藏钢筋桁架混凝土剪力墙,1个内藏钢框架-钢筋桁架剪力墙及1个内藏钢桁架混凝土剪力墙。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各剪力墙的承载力、刚度及其衰减过程、延性、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及破坏特征。试验表明
为了验证大跨度悬索桥经历强地震损伤以后的抗震性能目标,以一座跨度2250 m的大跨度钢悬索桥为对象,利用弹塑性大变形地震响应计算方法计算桥梁在主震以及余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地震响应,讨论地震损伤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跨度悬索桥经过强震以后仍然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一定程度的残余变形和残余应变对结构抵抗小地震的能力影响不大。
对于新旧预应力混凝土结构(PRC)的检测鉴定与评价,预应力的识别都具有十分重要理论与应用意义。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基于自振特性对PRC简支梁的预应力识别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分别在不同预应力水平上计算预应力梁的前10阶自振频率,经过归一化处理构造网络的训练样本,由网络输出指示预应力大小。采用了RBF(径向基)神经网络,通过15个训练样本的训练,网络展示了良好的收敛性。对三种不同预应力水平的仿真测试,给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是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BEE)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对桥梁结构地震需求参数(EDP)进行概率估计。作为强地面运动三要素之一的频谱特别是反应谱的变异性对EDP的概率估计影响显著。选择实际地震波并进行合理的调值,对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墩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其计算结果表明:反应谱位移和对延性需求参数影响甚微,但对能量需求参数和累积破坏参数影响显著,并且可以根据地面运
由于各自的阻尼比值不同,钢筋混凝土房屋及其顶上钢塔组成了非比例阻尼结构系统,对其动力响应应采用非比例阻尼模型计算。因计算较困难,有人建议用第一阶振型折算阻尼比计算其动力响应。本文通过钢筋混凝土房屋和钢塔不同自振频率组合的一系列算例在地面加速度作用下的时程响应计算,比较了两种阻尼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用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差别较大。用折算阻尼进行计算会对屋顶上钢塔的设计造成不安全。最后,对此种结构的设计提
根据薄壳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由扁球薄壳大挠度基本方程,在周边固定夹紧的条件下,用修正迭代法求出二次近似解析解,把大挠度解作为扁球薄壳的初挠度处理,推导出扁球薄壳在大挠度下的非线性动力学基本方程。然后利用扁球面壳的非线性动力学变分方程和协调方程,在夹紧固定的边界条件下,用Galerkin方法得到一个含二次,三次项非线性受迫振动微分方程。用Floquet指数方法研究了系统的分岔问题,讨论了平衡点(奇点)
本文应用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振动进行控制,采用最优控制原理设计了控制器,给出在地震激励下结构半主动控制的仿真计算,研究了时滞对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效果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半主动控制策略可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时滞对磁流变半主动控制效果随着时滞的增大而变差,但时滞不会导致该反馈控制系统的失稳。
通过对可控叶片减振器的结构进行分析,建立可控叶片减振器的流体力学模型,模拟减振器内部流体结构,用理论分析和实验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可控叶片减振器的阻尼特性。阐明了减振器阻尼特性受到工作液的温度,比例流量阀节流口开度以及连接臂端的激励速度的影响以及比例流量阀对减振器“温衰”效应的补偿作用。最后验证了不同温度下减振器的实验数据和仿真计算结果的一致性,表明模型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