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主要针对钢筋轻质混凝土墙,进行标准升温耐火试验后,于侧向施加水平推力,探讨墙试体的耐火性能与力学行为.并在相同条件下,将钢筋轻质混凝土墙与钢筋常重混凝土墙,经过高问耐火试验后,比较两者的耐火性能与力学行为之差异性.考虑墙试体在不同的钢筋排列间距、粗骨材种类、墙体尺寸,高温加热等条件下,探讨在这些不同的条件下,墙试体的极限载重、降伏载重、破裂载重、劲度、延展性及层间变位角等结果.研究结果显示,
【出 处】
:
2016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暨第十四届泉州市科协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针对钢筋轻质混凝土墙,进行标准升温耐火试验后,于侧向施加水平推力,探讨墙试体的耐火性能与力学行为.并在相同条件下,将钢筋轻质混凝土墙与钢筋常重混凝土墙,经过高问耐火试验后,比较两者的耐火性能与力学行为之差异性.考虑墙试体在不同的钢筋排列间距、粗骨材种类、墙体尺寸,高温加热等条件下,探讨在这些不同的条件下,墙试体的极限载重、降伏载重、破裂载重、劲度、延展性及层间变位角等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钢筋轻质骨材混凝土墙,经过高温耐火试验后,其极限载重、降伏载重、破裂载重、劲度、延展性及层间变位角等方面,都优于钢筋常重骨材混凝土墙,显示承受高温耐火试验的轻质混凝土墙,并未丧失应有的力学行为.
其他文献
城市遗址是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类型,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等价值。然而,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物质空间发生了剧烈变动,导致大量位于乡村地区的古代城市遗址保护出现了周边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建设与遗址保护矛盾加剧等问题。本文以周代齐国都城临淄为例,分析了乡村地区古代都城遗址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并从空间规划限定、场所精神重塑和功能要素注入3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与建议,以期为同
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进程下,以伊藤清造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于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建筑实物的调查研究。本文以伊藤清造对于沈阳故宫的实地考察为研究典型代表,以《满洲建筑杂志》所传载的史料为依托,从微观视角着眼于伊藤清造对沈阳故宫建筑专业角度的个案调查与解读,对专业学术文章的内容和特点进行解析和论述,为东北地区近代建筑文化及城市建筑现代转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域和参考。
水在自然界中是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她不但存在于占有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中,也存在于仅占地球表面29%的陆地上与陆地下.难然水大量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可以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各仅占总水量的0.75%.而在土地大量且不当的开发以及圣婴与反圣婴然现的交互作用下,陆地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水量日益减少,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于可利用得水源相当稀少,且在不断的大量流失,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有限的水资源,使其更能有效的被
人为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排放,使得全球升温,气候和环境的转变开始影响到人类、动物、植物,及整个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大自然带给人们的警讯.后碳时代意谓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不健康的工业体质应积极转型,因应全球温室气体减量趋势,为了达成桃园市能源自主策略目标,能资源的整合平台势在必行.台湾桃园市于未来能源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必需更深远且充分的考虑至2050年后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以垃圾焚化炉融渣细粒料作为主要试验材料,将融渣细粒料通过#200号筛后,筛选出融渣细粒料中粒径小于75%的粉料(俗称水尾土).观察是否可有效地改善砂浆试样的抗压、抗弯强度、及孔隙率,再进行室内透水性试验.分别为250kg/m3及390kg/m3,并且添加不同比例的水尾土取代垃圾融渣细粒料,取代比例分别为0%、5%、10%、15%、20%、30%、40%和50%,水灰比皆使用0.6,总共16组
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之工程材料为波特兰水泥(Portland cement)混凝土,然而波特兰水泥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巨大之排碳量,造成环境破坏.另一方面,高炉石粉产量随着每年钢铁产品生产而增加,亦需有完善再利用之管道避免环境二次污染.无机聚合物(geopolymer)为一种富有发展价值之新型绿色水泥材料,利用高碱性溶液激发高炉石粉之硅铝成分,使之成为具有胶结性之铝硅酸盐材料.本研究采用不同液固比、碱
本研究综合考虑生态型透水混凝土的开发和泥质页岩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在路用透水性混凝土中,随粒径20mm~40mm泥质页岩煤矸石对碎石在0~50%范围内取代量增加,透水混凝土的实际孔隙率增加,透水系数增大.
全球环保意识高涨,废弃玻璃利用于道路工程中是未来一大趋势,也可达到资源再生永续发展的目标,透水铺面因能迅速将路面积水排除,且对于改善都市热岛效应也有正面的帮助,于台湾地区高温多雨的环境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先分析玻璃与天然粒料的性质,接着以废玻璃砂(粒径#16~#200),取代天然细粒料(#16~#200),rFr-LCD玻璃面板之玻璃砂(粒径#100以下),取代天然细粒料(#16~#200);分成
以赣州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在利用自然水系的同时,也将构建了自身完善的城市水系.赣州福寿沟坑塘水系利用"二江合流"、"龟背地形"的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了"章、贡二江自然水体——城壕——福寿沟——坑塘水体——城市竖向地形"组成的城市雨水调蓄系统,代表了古代城市防洪御涝、水资源利用的一种传统模式,所蕴含的朴素、自然的理水观念和智慧与当前国家倡导的"海绵城市"中"源头控制、小排水系统、大
由于全球暖化、气势变迁造成极端的气候,致雨量集中成涝亦或久旱不雨,为防范洪涝或缺水问题,可在地面下设置雨水储存空间,降雨时将雨水导入地下雨水储存空间,利用渗透方式让雨水渗入地下水层或缓缓排入河川,达到治水防涝之效,此为海绵城市之真意.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同时解决城市的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及水生态等四大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回收储存之雨水净化再利用,一般回收储存之雨水可做为厕所卫生设备冲洗用水、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