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苷对脂多糖诱导慢性炎症的抗炎作用

来源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z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芒果苷对脂多糖(LPS)诱导慢性炎症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竣尼松5mg/(kg·d)组与芒果苷200、100、5omg/(kg·d)组.以LPS间断尾静脉注射建立慢性炎症模型,进行大鼠全血白细胞计数,ELISA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l(sICAM-1),RT-PCR检测白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芒果苷200mg/kg组全血白细胞总数与血清hs-CRP、TNF-α、IL-6、slCAM-1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NF-κB基因表达下调(P<0.05). 结论:芒果苷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慢性炎症,其作用机制与其下调白细胞NF-κB基因表达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其他文献
Anti-angiogenesis has become a novel strategy for cancer therapy.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s being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an alternative way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he objective o
中药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之性,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四气理论是临床用药的纲领.由于中医药学独特理论体系,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对以四气为主的中药药性的研究在短时间难以取得质的突破.针对目前药性理论研究现状,笔者提出借助诠释学的思维方法,从理解、解释、应用三个层面构建药性理论的认知模式.
升麻特别是大三叶升麻为东北地区地道药材之一,俗称关升麻。近年来野生资源日益减少,人工种植被提上日程。但大三叶升麻人工种植技术尚不成熟,本文作者对大三叶升麻人工种植技术通过实践后,进行了总结,对于人工种植大三叶升麻技术提供了参考。
国外中医学现状及成就的简要总结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仍然存在的最古老的医学之一,在中国它一直被用于维持健康及治疗疾病,近年在世界范围也逐渐被应用。在中国及远东地区,中药及其相关产品,针灸及其相关理疗方法及在实践中经常一起应用的特殊生活方式,它们与西医共同存在。在西方,自从1992公布了用于治疗遗传性湿疹的10种中药处方药成功地进行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来中医的应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既有怀疑的声音也有支
以青钱柳叶片为外植体,利用正交试验筛选了青钱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研究了激素和光照对其愈伤组织生长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6-BA、NAA的浓度及其组合对叶片愈伤的形成有显著影响,2,4-D的影响较小,愈伤诱导率最高可达到95.4%,适宜培养基为MS+ 1.0mg/L 6-BA+0.5 mg/L NAA+1.0mg/L 2,4-D;暗培养10 d有助于青钱柳叶片形成愈伤,愈伤增殖最佳培养基是:1/
目前对核桃属植物青皮和叶的有效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对核桃属植物青皮和叶的有效成分及其抗肿瘤、抑菌、杀虫、除草等生物活性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简述了猪苓在自然界的生长发育进程:白苓-灰苓-黑苓三个阶段,明确了猪苓和密环菌的关系,研究了猪苓的碳氮源营养;得出淀粉和葡萄糖是猪苓菌的最佳碳源;蛋白胨和牛肉膏为猪苓菌的最佳氮源;提出了猪苓一、二、三级培养配方;在研究和猪苓关系密切的密环菌过程中,分离到一株密环菌,试验表明其与猪苓菌亲和力高;在辽宁省宽甸县的杂木林下进行了栽培试验,成活率100%,人工菌种栽培后三个月形成玉米粒大的白苓,猪苓人
石榴起源于古波斯国,是世界上广为栽培的果树和观赏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石产地、主栽培区、主要栽培品种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旨在为石榴的种植、保护乃至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榴能适应多种土壤与气候条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则主要有5大产区,即陕-豫-甘、新疆、安徽、山东和西南分布区,且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本文从石榴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特征,以及其原。
本文对鄂东丘陵山地林药复合种植的4个主要模式(板栗—桔梗、白术,湿地松—夏枯草,油茶—瓜蒌,意杨—益母草、百合)进行了介绍,并对不同模式中林下药材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价。林药复合种植模式的探讨,对有效提高鄂东丘陵山地的林地产出效益,对促进该地区林药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林下参外部特征的观测,掌握了林下参的生物学特性.明确了本地林下参的物候期和主要经济形状.并通过对林下参不同林分状况的研究,得出在一般条件下,天然林与人工林冠下栽植林下参均可,但是人工林下栽植林下参的产量明显高于天然林下.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林下栽培以在10~25℃为宜;坡向以东南、北坡、西坡为首选.在疏林地、低洼涝地或漏水地不适宜发展林下参;土壤容重最佳容重范围0.85 ~0.95之间.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