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颗粒物污染的控制策略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zh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健康与大气悬浮颗粒物浓度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大部分风险暴露都认为发生在室内环境。本文调查了目前国内住宅室内颗粒物污染现状,分析了各室内污染源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并提出了室内颗粒物污染的控制策略。
其他文献
运用质粒DNA评价法(Plasmid DAN assay)和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研究了虎头村(云南宣威肺癌高发村)和对照点西泽村(云南宣威肺癌低发村)室内外PM10的生物活性及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虎头村无论室内还是室外PM10全样和水溶样品对DNA的氧化性损伤能力都明显高于低发区,其中虎头村室内PM10全样样品的TD50(引起50%的DNA损伤所需要的颗粒物剂量)可低达6
伴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纳米材料被开发和生产出来,逐步进入到周围环境及生命体中,在纳米材料的毒性暴露中,其生物安全性和生态毒理学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吸入暴露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纳米材料可以在空气中以布朗扩散的方式传播很远,而且以沉积物的方式存在于肺泡的区域中。肺部的上皮细胞作为气道屏障组织的重要部分,在阻止外界的颗粒和杂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了一个模拟人体气血屏
本文主要考虑人体移动速度U对TVOCs吸入剂量的影响;在CFD软件开发用户程序的基础上,集成人体移动模型和侧送风系统实现上述目标。通过不同边界条件的案例仿真结果表明在特定时间间隔内,人体移动将造成室内污染物浓度的波动。
对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磁性纳米材料在靶向载药、靶向基因治疗、热磁疗、MRI图像增强剂中的作用。
为了解学校公共场所室内大气颗粒物的毒理特性,我们于2006年春季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图书馆和餐厅室内可吸入颗粒物(PM10)进行了监测,同时还对室外颗粒物进行监测,并使用质粒DNA评价法(Plasmid DNA assay)研究了室内/外可吸入颗粒物的生物活性大小。结果表明,不同地点采集的PM10样品,浓度值相差很大,室外PM10浓度大于室内的,图书馆室内PM10的浓度小于餐厅室内PM10的浓度
本文简介了2008年8月在丹麦召开的第11届国际室内空气大会情况,该会的参会规模、接受文章数量超过以往各届,其学术交流反映了该领域国际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着重介绍了此次会议上报道的关于有机挥发性化合物和空气净化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本文针对低温等离子体与光催化耦合净化空气污染物技术的作用机理,初步设计了一套“等离子体与光催化耦合密闭环境空气净化装置”。对该装置处理密闭空间空气污染物的实施方案和工艺流程进行了选择,依次采用了“粗滤—低温等离子体与光催化耦合—去除臭氧—负离子发生”的处理步骤。并对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重点介绍了装置的关键部件——低温等离子发生器及其电源以及等离子与光催化耦合形式的设计思想
本文以甲醛作为室内VOCs的代表,采用含胺基有机物二甲基甲酰胺、乙二胺和苯胺对活性炭纤维进行改性实验,考察改性材料在不同焙烧温度、不同热处理温度下改性后对气态甲醛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活性炭纤维表面负载有机胺,可强化甲醛的化学络合吸附和氢键作用。不同的有机胺对甲醛的去除效果不同,其中以二甲基酰胺的效果较好(600℃以下),而乙二胺的去除效果更为稳定,苯胺的改性效果受剑其溶解度的影响。
本文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Au/Fe2O3催化剂,能在常温下催化氧化CO和甲醛,甲苯的完全燃烧温度为313℃,催化剂有较好的稳定性。分别采用热处理、敞口存放及紫外光照射加速金催化剂的失活,对失活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封避光存放能较好地保持Au/Fe2O3催化剂的稳定性。焙烧与紫外照射相比,不仅可以将Au3+还原为Au0,使金聚集长大,还引起载体比表面积下降,这两个因素对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
氡是室内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如何有效防治室内氡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室内氡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作归纳、总结,包括氡的性质及危害、室内氡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新建房屋和已建房屋的室内氡防治技术等,并对民用建筑工程室内氡污染防治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氡污染防治技术在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