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书以大量的档案史料展现了清廷天主教政策的发展变化,记载了清廷严行禁教的各项措施,披露了禁教时期天主教暗中流传的情况,反映了雍乾时期西学东渐的特色,是值得重视的历史文献。
【出 处】
:
庆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80周年--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讨论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以大量的档案史料展现了清廷天主教政策的发展变化,记载了清廷严行禁教的各项措施,披露了禁教时期天主教暗中流传的情况,反映了雍乾时期西学东渐的特色,是值得重视的历史文献。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前的80余年间,人们都称之为清帝国的闭关锁国时代。而就在这期间,地处南国边陲的粤海关却得到特许,继续承担对外贸易和中西交往的使命,成为近代以前中国大陆惟一开放的法定口岸。本文拟用所挖掘的清代档案,对此课题试作探讨。本文介绍了乾隆“一口通商”的决策,指出粤海关是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分析了粤海关的特殊地位,并阐述了其中地理条件的因素。
清太祖的汉译名,各种书文,记载不一。本文兹据史料,酌予采录,分类排比,略加分析。本文指出清太祖的汉译名,应有两个原则:名从主人与约定俗成。于“名从主人”,似将nurhaci汉音译作“努尔哈齐”更贴近满语的对音;于“约定俗成”,似将nurhaci汉音译作“努尔哈赤”更符合通行习惯。但清太祖汉译名作“努尔哈赤”,相沿四百余年,恐怕变之不易。
既往研究对于袁世凯与戊戌政变之关系研究比较深入,尽管大多数学者已基本认同政变发生与袁世凯告密没有直接关系,但对于慈禧于八月初六宣布训政的根本原因探讨不够,特别是对训政与光绪皇帝和廷臣关系紧张的因果关系发掘不够。学界通常认为,御史杨崇伊上密折是引发训政的导火线,从种种情形看,言官上折只是慈禧、荣禄等人发动政变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已,只是为慈禧实施训政提供借口而已,是后党精密策划的结果。另一方面,已有研究
关于努尔哈赤建立金国之事,有许多细节,学术界缺乏深入研究,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努尔哈赤建立金国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一、立国建元;二、国号aisin(爱新),汉义为金;三、建元天命与纪年习俗;四、从“淑勒贝勒”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
本文将澳门从16世纪中叶到现代近500年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大的阶段,亦称为四大变局。对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以历史档案为主有关澳门史料挖掘和公布的情况做了介绍,最后还着重介绍了当前刚脱稿的《澳门史新编》的写作和成书过程。
本文拟就李鸿章在中国早期铁路建设中的思想认识发展过程,以及李鸿章的地位和作用,谈几点看法。作为清朝政府的重臣,文华殿大学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经历了对铁路从不认识到认识,从坚决反对到积极倡导的过程,而逐渐成为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倡导者和实际组织实施者。从光绪六年到十七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与清政府内部保守派官员先后进行了有关铁路问题的三次大论战,终于促使清朝统治者下定
本文对梁诚的简历进行了介绍,阐述了梁诚使美期间主要活动、成绩,并指出梁氏在其外交中还是表现出了他的突出之处,即爱国之心、勤慎执著、识见与才干。但他不是一个新时代的人物,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不像他的老师容闳与同事伍廷芳那样,跨过维护专制与拥护共和的分水岭,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这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思想观念与政治立场的分歧。但他的工作是不应忽略的。退款培养了一大批精英,至今其影响、余绪仍在。粤汉路权更
卫所下西洋人员的事迹按时间先后和《大明会典·都司卫所》次序排列,时间不清者,列入待考。本文指出《武职选簿》所载卫所人员下西洋史实可补官私文献记述的阔如,为揭开扑朔迷离的郑和下西洋工程提供珍贵的史料。
本文将在追述金梁个人生涯的同时,分析沈阳故宫所藏清朝档案,特别是《满文老档》和《汉文老档》与金梁的关系,金梁本人的作品中包含的《复辟文书档案》,以及原本主张复辟清王朝,但却拒绝加入伪满州国而隐居天津终其一生的金梁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其与档案的关系。
本文以清宫档案为主要根据,兼据清代笔记的记载,对清代皇家棺具的采料、制做及漆饰进行比较详尽的考证。并对清代皇家棺具的民族特点、宗教特征、工艺水平,以及棺具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