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学校体育基础上,根据弱体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实施两个学期的体育保健课与课余体育锻炼相结合的课内外融合运动干预,探讨运动干预对弱体质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索适合提高弱体质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和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案,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根据大一新生入学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和健康体检数据,结合弱体质学生的界定标准,随机抽取H大学和Z大学体育保健课中的160名大一女生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和课余自主体育锻炼,实验组分为传统教学+自主契约锻炼组(A组)、传统教学+互惠契约锻炼组(B组)、处方式教学+自主契约锻炼组(C组)、处方式教学+互惠契约锻炼组(D组),H大学和Z大学分别实施传统教学和处方式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均安排在周一、周三和周五下午16:00-17:00,共进行两个学期的课内外融合运动干预。在实验前、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末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安静心率、立卧位脉搏差、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台阶试验、50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足站立、800m跑等健康体适能指标和周成林(2009)编制的《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益》问卷、祝蓓里教授修订的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等心理健康测试。研究结果:经过两学期的课内外融合运动干预后,对照组32人、A组29人、B组27人、C组29人、D组31人,共计147人完成课题实验。(1)BMI值和腰臀比,与实验前相比,第一学期末实验各组的BMI值和腰臀比值略有降低,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第二学期末实验各组的BMI值和腰臀比值均明显降低,其中C组、D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弱体质大学生进行运动处方教学和在课余体育锻炼中采用契约锻炼形式的课内外融合运动干预,进行持续性和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对减少体内多余脂肪含量,保持和改善身体形态等有一定的积极性促进作用。(2)心肺功能,与实验前相比,第一学期末实验各组的肺活量、台阶试验方面均有提高,安静心率、立卧位脉搏差、时间肺活量没有明显变化,第二学期末实验各组在安静心率、立卧位脉搏差、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台阶试验方面均有提高,其中C组和D组在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台阶实验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弱体质大学生进行课内外融合运动干预,可以增加呼吸肌力量,提高肺弹性,呼吸深度加大,保证了长时间保持高水平的肺通气功能,改善心肺功能。(3)身体素质方面,与实验前相比,第一学期末实验各组在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足站立、800m成绩上有提高,C组和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学期末实验各组在50m、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足站立、800m成绩上均有提高,其中C组和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运动处方式教学与契约锻炼课内外融合运动干预,推进弱体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保障运动负荷长期维持在稳定的负荷区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促进健康体适能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4)与实验前相比,第二学期末实验各组在主观体验、情绪活力、人际感知因子等体育锻炼心理效益上有明显效果,其中B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5)与实验前相比,第二学期末实验各组在紧张、愤怒、抑郁和总分量表上等心境状态上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B组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刘洪湖、万瑜研究一致,令人愉快和有趣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调节和改善弱体质学生的情绪状态。与自主契约锻炼组相比,互惠契约锻炼学生不是单独个体,而是与班级同学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在运动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互惠契约锻炼组在心理健康方面优于自主契约锻炼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弱体质学生参与运动处方教学与契约课余体育锻炼的课内外融合运动干预能够提高健康体适能和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运动处方教学与互惠契约锻炼相融合的运动干预,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运动处方教学,特别关注个人的身体活动水平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提高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有明显的效果;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学生与教师相互沟通协商,同学相互协作,同伴互助,积极完成与教师签订的契约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建议高校积极开展运动处方式教学改革,顺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开展互惠契约锻炼"每天锻炼一小时",可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