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氮肥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氮肥合理运筹对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具有重要意义。氮肥分为播种前基施和拔节期追施2个部分,能够促进肥料的吸收利用,同时显著提高氮素吸收量。氮素的利用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转运及分配,直接影响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不同氮素处理对不同品种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同品种冬小麦不同时期所需氮素情况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材料与方法】本试验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A因素为品种,设7个品种,其中A1、A2和A3是西藏当地植株的品种,A1为藏冬25,A2为肥麦、A3为201410;A4、A5、A6和A7是在河北省选育的新品系,A4为10RH72B,A5为06RH100,A6为08RH66B,A7为09RH32B。B因素为追施氮肥用量,B1为拔节期每公顷追施氮素75kg,B2为拔节期每公顷追施氮素135kg,全试验田每公顷底施磷酸二铵300kg,尿素111kg。每小区7.8平方米,3次重复,共42个小区。基本苗是300万/公顷hm~2。用凯氏定氮法对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收获期各时期不同器官进行含氮量测定。【结果与分析】不同品种的冬小麦在冬前、越冬、返青三时期都表现为在越冬期的植株含氮量高,在B1处理下,拔节期的植株含氮量比冬前的略低;在B2处理下,A2和A7品种的拔节期植株含氮量比冬前的略高,其他品种相差不大。开花期间茎秆、叶片、颖壳的氮素含量约占植株总氮量的比例为17:57:26;收获期间B1处理下茎秆、叶片、籽粒的氮素含量约占植株总氮量的比例为11:32:57;收获期间B2处理下茎秆、叶片、籽粒的氮素含量约占植株总氮量的比例为12:34:54。各器官对籽粒含氮量的贡献依次为叶片>茎节>颖壳。每公顷追施75kg氮素,A1、A5品种的各营养器官在开花前各时期含氮量均较高,最终输出率也相应提高;每公顷追施135kg氮素,A2、A3、A6、A7品种的各营养器官在开花前各时期含氮量均较高,但最终输出率反而下降;A4品种在每公顷追施135kg氮素处理下的各营养器官在开花前各时期含氮量均较低,但最终输出率反而增加。不同品种小麦在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A1、A2、A3、A5、A6五个品种(系)的冬小麦在B1处理下高;A4、A7两个品种(系)的冬小麦在B2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高。【结论】不同品种(系)的冬小麦施不同量的氮肥,对各生育期间影响各不相同。对于A2、A3、A6、A7等品种(系)的冬小麦,适合在拔节期间追施较多氮肥,对A1、A5品种(系)适合追施较少的氮肥,A4品系需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