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用水的第一大户。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和工业的发展、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用于作物灌溉的水资源愈来愈匮乏,严重威胁作物特别是水稻生产的发展。为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稻作科学工作者创建了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这一高产、优质灌溉技术正在我国及东亚一些国家示范与推广。稗草(Echinochloa spp.)是稻田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当稗草和水稻共存时,必将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水稻产量降低。稗草有多个种或变种,在江苏省发生的稗属杂草共有5种3变种,其中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miti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crusgalli)、西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crusgali var.zelayensis)在稻田中较为常见,光头稗(Echinochloaa crusgalli colonum)也时有发生,但在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这4种稗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干扰有何差异,目前鲜有报道。为此,试验以两优培九(籼稻)和南粳9108(粳稻)为材料,自水稻移栽五天分别与刚萌发的无芒稗(T1)、稗(T2)、西来稗(T3)和光头稗(T4)共生,以无稗草水稻处理(CK)为对照,研究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不同稗草种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干扰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籼稻产量减产幅度小于粳稻。T1、T2、T3和T4处理下两优培九分别减产为13.8%、10.6%、23.8%和0.5%;南粳9108的减产幅度分别为45.5%、36.9%、60.7%和15.1%。T1、T2和T3显著降低了水稻产量,T4处理对两优培九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南粳9108的产量。水稻与不同的稗草种共生后T1、T2、T3和T4降低了水稻灌浆期冠层的透光率、水稻叶片中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地下部分根系氧化力、根系中吲哚-3-乙酸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另外,T1、T2和T3处理后对两优培九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体色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使南粳9108的叶面积指数降低和叶绿体色素含量增加。稻-稗共生时水稻灌浆期透光率、叶片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光合特性、根系氧化力、根系中吲哚-3-乙酸、玉米素+玉米素核苷、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和叶片丙二醛含量,以及叶绿体色素含量不同程度增加可能是水稻减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