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科学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缓慢。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教育是源自西方的“舶来品”。我国缺乏科学教育的传统;缺乏系统理论;也缺乏促进科技进步和科学教育发展的机制和动力。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地理、博物、物理及化学等科目规定为教学内容。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科学课程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同时,标志着资产阶级文艺复兴以后形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校课程移植了到中国。从此,科学课程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科技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美国科学家海菲利(Hively,1988)指出,如果现代人的科学素养太低,可能降低其生存竞争能力,甚至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国民的科学素养太低,不仅会失去全球性的市场竞争能力,还有可能会做出些错误性的决策,阻碍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科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的要求,培养更具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求处理好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同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
本文主要概述了国际上科学教育改革的轨迹,并分析了建国以来的三次科学教育改革浪潮,回顾了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并对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进行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