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居民住宅室内外大气PM2.5的化学组成特征、来源与暴露评价

来源 :2008年鄂港澳城市群气候与环境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lis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广州市3个功能区的9个住宅的室内、室外的气溶胶细粒子为研究对象,于2004年7月2至8月13日和2004年11月29日至2005年1月6日进行了夏、冬两季的采样、监测工作,获得了广州市室内、外PM2.5及OC、EC和元素等化学组分的第一手资料,讨论分析其质量浓度、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室内外相关性等特征,基于这些基本特征,定性、定量分析其米源,为广州市细粒子的污染控制战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结合物质平衡模型、线性同归模型及室内外实时监测浓度线性拟合情况,对住宅室内PM2.5排放源进行定量估算;引入平衡点模型,对室内通风条件提出调控建议,对住宅室内环境清洁度进行评价;对广州市抽样人群进行了PM2.5污染的暴露评价,定量化计算了人群PM2.5的暴露量、潜在剂量和作用剂量。
其他文献
通过对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含盐地层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盐岩层在岩心、电性和地震资料方面的典型识别特征.对盐岩分布发育特征研究后认为东濮凹陷盐岩在平面上具有分区性和迁移性、在垂向上具有旋回性和韵律性的发育规律,并提出了盐—砂消长及迁移模式.通过对盐岩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发现盐湖沉积中心的变迁是形成东濮凹陷多套生储盖组合和油气富集的充分保证,指出盐岩的沉积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对成烃演化具有积极意义,对
为了提高我国老油气区油气探明率和发现速度,在分析制约老区油气区勘探关键问题基础上,根据富油气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剩余油气资源量分布规律,指出主要含油气盆地、富油气凹陷中的有利区带是下一步勘探重点,主力勘探层系及上、下层系是精细勘探重点层位.针对不同储层及油藏类型开发了适用精细勘探的油气层识别、油气层保护、油气藏规模预测、提高油气产能等系列方法技术,建立了一套老油气区精细勘探思路、方法技术.近几年,该
滨里海盆地M区块盐下目标埋藏深度大,对其进行钻探之前有必要进行烃类相态和组分的预测,以便作出初步的经济评价.本文根据地温条件、圈闭的聚油条件与油气相态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相邻的阿斯特拉罕凝析气田的解剖,对M区块可能的油气藏的烃类相态进行了初步预测;根据对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藏中的酸气组分分布和成因分析,预测了M区块盐下圈闭中可能的天然气组分.
从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特征出发,通过研究其成藏条件及主干断层各时期的发育特点,系统分析了油源断层对油气聚集的作用机理,指出长期发育的油源断裂及主伸展层中的次级断层活跃期的“地震泵”作用是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成藏动力,易形成“地震泵”源的部位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位置,而“地震泵”源及主伸展层产生的次级“地震泵”源则联合控制油气运聚层位.地震泵作用区附近的储层及圈闭是最有效的油气聚集部位.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白垩系与古近—新近系异常高压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地层快速沉积,且以泥岩为主.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盖层对它们之间的地层流体起了区域性封闭作用,规模较大、渗透性好的砂层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地层产生不同程度的欠压实,同时,构造挤压应力加大了超压程度,后期构造抬升没有破坏流体的封闭体系,从而形成了异常高压,形成时间为上新世—更新世.超压尤其是强超压不利于油气在其内部大规模成藏,
陆内裂谷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讨论裂谷盆地成因、构造样式和沉积体系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基础上,根据主力烃源岩发育的阶段将裂谷型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前裂谷型、同裂谷型和后裂谷型三大类,其中同裂谷型含油气系统又进一步划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主动型裂谷一般边界断层较缓,沉降速率大,火山活动频繁,地热梯度高,由于多次热扰动,同裂谷期发育的粗—细—粗的旋回中形成多个次级旋回,构成良好的“自生自储自盖
中国海相地层分布面积广,油气资源潜力大,近年来获得了重大的勘探突破,今后仍将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中国海相层系沉积时间长,发育了多套烃源岩系、储层和盖层,为大型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国主要板块规模较小而活动性强,海相层系时代老、经历的构造期次多,因此烃源岩具有多样式的生烃样式,储层具有多种成因类型,但是也造成盖层的有效性和油气保存条件的巨大差异性,使得中国海相石油地质要素的地质特征和演化规
利用大气化学完全耦合模式WRF-Chem对天津市复合污染特征污染物CO、NOx、O3、PM2.5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与实际观测资料对比,模式对复合污染物的模拟性能很好。结果表明,天津市CO、NOx、O3、PM2.5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O3浓度在中午出现高值最高,夜间浓度较低,NOx、O3、PM2.5在晚上和清晨山现高浓度,午后至傍晚浓度较低;O3在空间分布上表现
本文利用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MOZART-2,对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O3)浓度的季节变化与地理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光化学贡献的地面臭氧浓度在以下三个区域:20°N以北;(2)50°N与20°N之间;(3)5°N以南,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季节特性。在5°N与20°N之间的区域,我们可看出臭氧浓度在干燥季节(1月、4月)较高,而在潮湿季节(7月、10月)的臭氧浓度较低。20°N以北光化学贡献的地面臭氧浓
使用DRIFTS实验模拟SO2与不同铁氧化物在不同温度和氧气浓度条件下的多相反应对粒子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20-35℃)和氧气浓度(0%-21%)范围内,SO2与a-Fe2O3的反应随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升高其后向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均增大;在有氧条件下,Fe3O4、?-Fe2O3和a-FeOOH与SO2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其后向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均表现出增加趋势;而B-FeOOH和S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