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steinen0.65半实心机械雾化喷嘴,以水为工质,研究了喷雾压力和系统压力对光滑表面进行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的影响.保持有效流量不变,提高喷雾压力能提高热流密度.降低系统压力,热源功率相同时,与常压喷雾冷却系统相比,系统的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都有较大幅度提升,而表面平均温度则大幅下降,且表面温度不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
【机 构】
: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出 处】
:
2016年第九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steinen0.65半实心机械雾化喷嘴,以水为工质,研究了喷雾压力和系统压力对光滑表面进行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的影响.保持有效流量不变,提高喷雾压力能提高热流密度.降低系统压力,热源功率相同时,与常压喷雾冷却系统相比,系统的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都有较大幅度提升,而表面平均温度则大幅下降,且表面温度不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
其他文献
本文对目前燃煤锅炉煤渣的排渣方式和煤渣余热利用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相关的数据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模拟计算。笔者针对90℃以上的煤渣,提出干式与湿式两种煤渣余热的再回收方式,通过初步比较分析,得到干式比湿式更方便煤渣余热的回收。
为抑制溶液除湿过程温升,提高除湿效率,可在除湿溶液中添加相变材料微胶囊。根据LiCl除湿溶液在除湿过程中的温度范围,选取正十八烷为芯材,采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复配乳化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的相变材料微胶囊。研究了乳化方式、乳化剂种类与配比和复配乳化剂的用量对微胶囊形貌、粒径和热性能的影响。
制冷剂喷射技术可大幅提升转子压缩机在低环境温度下的制热性能。端面喷射因具有简单以及易于实现等优点而得到关注。但目前的研究所采用的端面喷射位置都有喷射制冷剂回流至吸气管,导致压缩机容积效率大幅下降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转子压缩机转子转动过程中的的几何特征出发,分析出可以完全避免制冷剂回流的喷射口最佳位置,并应用解析几何方法求得避免喷射制冷剂回流的最大喷射口面积的一般关系式。该方法为转子压缩机端面喷射喷射
蓄电池柜内气流分布形式对电池组散热效率和散热均衡性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立了蓄电池柜气流分配区域气流组织模型,采用标准κ-ε湍流模型对蓄电池柜气流分配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腔体内气流组织的速度场、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和不同气流组织方案的流速不均匀系数。探讨了在入口质量流量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导流板布置对气流组织的影响,用不均匀系数对气流分配腔内气流的均匀性做出了评价。
气液分离器,作为制冷系统的辅助设备,安装在蒸发器后,靠近压缩机处,起到防止压缩机液击,提供压缩机回油以及储存系统中多余制冷剂等重要作用,在家用/商用冷暖两用型空调设备中应用广泛。空调除霜时的四通阀换向、停机后重启的制冷剂迁移、蒸发器换热不充分等情况下均会造成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从而引起压缩机液击。目前,国内外缺乏对于气液分离器内部制冷剂和润滑油流动状态的微观研究。本文通过搭建气液分离器系统实验台
冰浆在翅片管换热器中直接流动进行融冰供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圆管-平翅片、圆管-波纹翅片和圆管-开窗翅片换热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分析,计算中考虑了含冰率、管径、冰晶粒子直径等参数对冰浆侧的换热影响,基于第三类边界条件研究了空气侧的流动与换热过程。结果表明:当冰晶粒子直径较小时,Nu随着冰晶粒子直径的变大而增加。
SII型R134a制冷剂笼状水合物是最理想的蓄冷介质之一.基于分子动力学(MD)方法,建立晶体结构模型,在NPT系综下运算,分析计算体系中粒子的均方位移(MSD)和径向分布函数(RDF),从微观上揭示了小分子和温度对SII型水合物晶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分子对小晶穴(512)占有率从0.25变化到1.00,占有率为0.25和0.50时,水合物晶体结构分解严重,体系中分子混乱,晶体结构难以
应用Fluent软件对某型号密闭机箱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Hypermesh网格生成技术建立物理模型,确定了适用的计算模型、差分格式和边界条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分析,并对所研究特定结构的机箱换热提出了改进方法,为有内热源的三维密闭空间对流和换热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计算依据。
传统空气源热泵空调冷热水机组多采用45℃的供水温度,40℃的回水温度。本文提出适当降低回水温度以提高机组效率,需增大末端换热量,采用普通风机盘管结合新风机承担部分热负荷,或者采用换热量较大的小温差末端。实验研究表明,回水温度降低至30℃时可以满足室内热负荷要求,COP更高,耗电量更小,是高效节能的运行模式。
针对一种太阳能热与动力排烟余热联合驱动的吸收式制冷循环负荷比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模拟条件下输入相同动力余热与低温太阳能热负荷,采用多热源循环所制取的制冷量比1kW动力余热负荷驱动传统单效循环产生的制冷量外加RkW太阳能负荷驱动传统两级循环产生的制冷量提高19~30.5%.发生器发生温度越高,蒸发温度越高,多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循环能够利用的低温太阳能热负荷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