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大学生低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长期变化,检验低睡眠质量是否是抑郁症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某医科大学一年级新生2913人作为调查对象,1年内进行3次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睡眠质量以及抑郁症状.结果:3次调查结束,共1989名大学生(平均年龄18.45±0.94岁)结果纳入分析,859人(43.2%)报告了严重的学业压力,3次调查中低睡眠质量报告率分
【机 构】
: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合肥230032;安徽人口健康与优生省级实验室
【出 处】
: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换届及第十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换届及第五届全国学术交流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学生低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长期变化,检验低睡眠质量是否是抑郁症状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某医科大学一年级新生2913人作为调查对象,1年内进行3次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睡眠质量以及抑郁症状.
结果:3次调查结束,共1989名大学生(平均年龄18.45±0.94岁)结果纳入分析,859人(43.2%)报告了严重的学业压力,3次调查中低睡眠质量报告率分别为9.5%(n=189)、12.5%(n=248)和10.7%(n=213),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4.9%(n=296)、17.0%(n=339)和13.7%(n=273);x2检验发现3次调查中学业压力严重的学生低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学业压力一般的学生(第1次和第3次调查所有P值均小于0.001,第2次调查所有P值均小于0.05);回归分析显示3次调查中大学生睡眠质量越差,抑郁症状越高(学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OR值分别为3.93、5.08和4.07,学业压力严重的大学生OR值更高,分别为4.72、5.16和4.89);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抑郁症状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P<0.001),低睡眠质量水平与学业压力分别对抑郁症状有主效应(P值均小于0.001),然而两者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发生并无主效应(P=0.067).
结论:大学生低睡眠质量是抑郁症状的预测因素,睡眠质量越差,抑郁症状发生风险越高,学业压力越严重的人睡眠质量越差,抑郁症状越高,通过多种策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或可减少抑郁症状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新一代的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通过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了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明确地把心理
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通过加强交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创造环境,多样教育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
小学生在成长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心理状态的良与差,可直接影响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不言而喻的影响到以后的成长.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及状况在于,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懵懂的接受事物时期,这一阶段是素质教育的关
目的:评价青少年慢性心理社会应激暴露对BMI变化的影响.方法:2011年9月在徐州市区10所中学对初一和高一年级的中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青春期发育等级、父母肥胖程度和心理社会应激程度等信息,采用青少年多维生活事件量表(Multidimensional Life Events Rating Questionnaire,MLERQ)作为心理社会应激暴露测定,该量表包括家庭生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城市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入口统计学指标、心理病例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中学生童年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总体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
目的:调查中国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意外伤害的现状及二者的关联性,并探讨手机依赖行为与心理病理症状对意外伤害的交互影响.方法: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14221名中学生(6915名初中生和7306名高中生),利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意外伤害调查问卷调查手机依赖行为、心理病理症状和意外伤害;运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机依赖行为与意外伤害的
目的:探讨青少年中童年期虐待、社会支持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个城市的1010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9704份.结果:①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正相关(r=0.199,P<0.01),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224,P<0.01)②当控制了地区、年级
目的:评价婴儿期社会性反应特征与18月龄幼儿孤独症样行为(SAT)的关联性,为SAT早期筛查工具的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将2012年3月-2012年10月期间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常规体检的3月龄婴儿纳入研究队列并追踪至18月龄,采用《婴儿社会性反应问卷》对其进行社会性反应评价;同时收集婴儿及其父母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家庭一般情况资料.在控制18月龄幼儿SAT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考察婴儿
目的:了解青春发动提前女童社会应激下皮质醇反应性的特征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基线研究对象来自安徽省蚌埠市某小学,选取1~3年级中,女童乳房Ⅱ期发育年龄低于8.0岁或乳房Ⅲ期发育年龄低于9.8岁作为青春发育提前组(n=56名),同时选取同龄(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2月)、BMI(相差不超过0.2kg/m2)、同班级、青春期发育适时的女童56人作为对照组.Groningen社会应激任务(Gronin
目的:调查农村儿童不良生活事件的流行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与情绪紊乱(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整群抽取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某高中12个班级和10所乡镇中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儿童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儿童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情况、以及儿童青少年躯体虐待情况.采用x2检验、秩相关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