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10-2012年OTT 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在山西省汾阳、介休、离石、祁县、太谷、方山6个地区观测的雨滴谱资料,根据各地海拔高度将雨滴谱观测点分为山区和平原地形,并根据降水雨强大小和标准差关系将降水类型区分为层状性和对流性两种降水类型,从微物理量、谱分布及拟合参数等方面分析并对比了山西省两种地形、两种云系条件下降水的雨滴谱特征。结果表明:本研究中一分钟有效样本数为92876个,其中层状性样本占总样本数的60.5%,对流性样本占5.6%,山区地形下对流性样本所占比例更大。对比山区和平原不同雨强降水的频率分布及其对总降水量的累积贡献发现,各等级降水贡献都表现出山区比平原大的特点,尤其是在降水较强的情况下二者间的差别更明显,并且无论是对流性还是层状性降水,山区降水雨强均大于平原地区。从雨滴谱的总体特征看,Nw和Dm值在各地存在着一定差异,即使地形相同,不同观测点上的雨滴谱特征也有所不同。山区Dm的平均值与平原相差不大,而Nw大于平原,表明地形对雨滴数浓度的影响大于特征直径,此外,山区Nw和Dm的标准差都要比平原大,这反映了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雨滴谱分布都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变率,并且山区降水变率大于平原地区。为了讨论雨滴数浓度和特征直径与降水强度的关系,对山区和平原两种云系降水的Nw-R和Dm-R进行幂指数拟合,发现由于雨滴的凝结破碎机制,在雨强较大时Nw和Dm值比雨强较小时高,对比Nw-R和Dm-R的指数关系,表明对流性降水的Nw比Dm对于雨强的敏感性更强,这一点在雨强较大时更为明显。由于雨强较大时,雨滴谱达到了雨滴凝结破碎到达的平衡态,此时雨强的增加仅会导致Nw的增大,因此对流性降水的直径在R>40mm·h-1后趋于固定值(2-3mm)。对比山西省6个雨滴谱观测点降水微物理特征参量平均值(包括雨水含量、雨强、加权平均直径、雷达反射率因子等)表明,方山降水数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观测点,离石对流性降水数浓度较高,层状性降水与其他平原观测点相差不大,地形对于对流性降水的影响高出层状性降水。对山区和平原雨滴平均谱分布特征及Gamma分布拟合结果进行分析可知,两种类型降水雨滴平均谱分布均呈单峰型,层状性降水雨滴最大直径为3.85mm,峰值直径为0.56mm,对流性降水雨滴最大直径为6.0mm,峰值直径为0.94mm,两种降水平原与山区均相同,对流性降水雨滴谱明显比层状谱宽。考察层状谱发现在大滴一端(直径大于3.2mm),山区雨滴明显要比平原多,这可能反映了有地形情况下层状性雨滴蒸发作用弱于平原,导致大雨滴多。从拟合结果来看,Gamma分布对层状性降水拟合效果很好,对对流性降水中等以下雨滴谱的代表性也较好,但在大滴一端则存在一定偏差,说明Gamma分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Gamma分布参数μ-λ关系存在地区差异,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Dm的大小。为了调查山西省不同地区的μ-λ关系,针对对流性降水做出统计,对比发现山区和平原对流性降水的μ-λ关系相差较小。对降水的Z-R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山区和平原层状性和对流性降水表达式均与传统表达式有所差别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