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中新世造礁珊瑚藻鉴定学特征和生物礁储层孔隙结构三维特征重建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cuiCUI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珊瑚藻是西沙新近系碳酸盐岩-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也是珠江口盆地流花11-1等8个生物礁油气田主要造礁生物;长期以来的研究和文献报道缺乏珊瑚藻鉴定学及其特征研究的成果,但他们对于造礁古生物群落的地理重建、演替和进化情况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阐述了针对西琛1井346.92~531.1m钻井岩心段发现的钙藻进行属种化石鉴定学特征研究的成果,磨制不同规格岩石薄片600块,采用古生物化石实验室分析处理方法,对其中的钙藻化石进行详细镜下鉴定、分析及描述,提供了珊瑚藻属种鉴定特征、群落演替和古环境分析的认识,指出西沙海域在早中新世到早中新世晚期-中中新世发生显著的环境变化,其深刻地影响和决定了珊瑚钙质红藻和绿藻的造礁作用特征及其演替和取代的进程。
其他文献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产出恐龙属种最多的国家。诸城是中国重要的晚白垩世恐龙化石产地,出土了以鸭嘴龙为主体的多个恐龙化石集群埋藏层,目前已挖掘出库沟、龙骨涧、西见屯和臧家庄4处化石点。基于近年来对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化石埋藏学特征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化石埋藏的地质背景、埋藏沉积相和与古水流,骨骼化石分布、改造与聚集特征与分类学,骨骼化石微观组构、地球化学和埋藏模型等方面的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下部的长9油层组是一个油气勘探取得新发现、新突破的战略接替层系。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芯、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结合盆地地质背景分析,认为晚三叠世长9期鄂尔多斯盆地实际上是大型华北沉积盆地的组成部分,具有"四面环山"的内陆盆地的特征,为一多水系、多物源供给的宽浅型陆源碎屑沉积湖盆,以发育"多三角洲围湖"和"满盆富砂"的沉积格局为特色。
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观察描述、钻井、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富县组到延安组延10、9、8期的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侏罗世富县组和中侏罗世延安组延10期为深切河谷充填的辫状河沉积,延9和延8期则发育的曲流河沉积。这两种河流沉积经历了有规律的继承性演化:富县组河谷充填作用最强,辫状河道砂体沉积厚度最大;延10期河谷进一步填平补齐,河谷斜坡上次
灰泥丘是一种具有正地形、以灰泥或似球粒占主导、不具有生物骨架结构的碳酸盐建造。国际上灰泥丘的研究比较深入,多集中在灰泥来源、灰泥丘形成的控制因素等方面,认为灰泥丘发育多受构造作用、气候条件、局部地形以及上升流等因素控制。
针对第四纪陆坡开展海底地形形态、沉积体系、成因及其演化等地貌学特征的识别、解释和预测,对深水沉积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穆尼盆地X深水区近海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地貌学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取得5点结论:(1)依据地形坡度,研究区东西分带(缓坡带-陡坡带-缓坡带)、南北分区;(2)研究区发育深水水道(弯曲水道和顺直水道)、滑块体(陆坡滑块体和水道壁滑块体)以及麻坑(孤立麻坑、条带状麻坑);
南海北部陆坡第四系等深流相关沉积体发育,包括单向迁移水道、漂积体及沉积物波。单向迁移水道的迁移方向为北东向和南西西向;漂积体主要为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及陆坡席状漂积体。沉积物波波形不对称,总体具有上坡迁移特征。研究区等深流沉积以水深1200m为界,可分为中层等深流沉积和深层等深流沉积。水深约300m-1200m范围内发育大量北东向迁移水道,小规模漂积体及沉积物波;而水深约1200m-30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逐渐开始对风暴沉积开展研究,但早期主要是针对海相地层,关于湖相风暴沉积的研究并不多。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在我国的主要含油气盆地陆续发现了古代湖相风暴沉积,但是其研究程度仍较低,发现数量少。而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却尚未开展湖相风暴沉积的相关研究。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克深地区目前是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战场,目的层埋深已进入5000m以下的深层、超深层领域,虽然钻井少、岩心少、测井资料有限、地震资料分辨率低,但天然气钻井成功率高(>60%),储量大(具万亿方规模),单井产量高(一般>20万方/日),为明确其岩相、微相特征及古地理背景。
近三十年来,微生物白云石模式(The microbial dolomite model)的提出为"白云石(岩)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线曙光。科学家们在自然条件下和实验室中均证实厌氧微生物(包括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古菌等)及中度嗜盐需氧细菌的代谢活动有助于克服白云石低温沉淀的动力学障碍,促进白云石沉淀。目前,微生物白云石模式已在解释现代自然条件下白云石的成因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然而,该模式在解释地质历史
香山群主要分布于宁夏贺兰山南段—香山—米钵山等地区,自下而上分为徐家圈组、狼嘴子组和磨盘井组,各组之间均呈整合接触。各组在垂向显示了退积型的沉积序列。该地区处于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秦岭-祁连造山系的构造连接部位,其早古生代构造活动与秦-祁-昆大洋演化和北祁连岛弧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为弧后拉张环境,晚期演变为弧后前陆盆地。